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正積極倡導實施新課程教學改革,小學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小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如何通過廣泛而有序的閱讀獲取、篩選信息,開闊小學生的視野、豐富小學生的知識、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各種能力,不斷引起我們的不斷重視。
我國新課標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是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在閱讀教學中,要體驗什么,探究什么,“課程目標”中有具體的體現。一是培養閱讀能力,即“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倍桥囵B認識能力,即“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三是充實文化底蘊,即“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四是培養崇高情感,培育“愛國主義情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情感”;五是形成優秀品質,即有“積極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又有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科學的思想方法”。并明確指出,上述任務的完成,要“注重情感體驗”,要進行“探究性學習”。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過程,不僅承載著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使命,更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信息傳遞、情感交流、思維碰撞的批判性、創造性的過程。這次課程改革,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提倡學生在閱讀思考的基礎上,發表獨立見解,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一是教師要利用情境教學,提高小學生閱讀興趣。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年齡和認知特點的不同,通過建立師生間、認知客體與認知主體之間的情感氛圍,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使教學在積極的情感和優化的環境中開展,讓學習者的情感活動參與認知活動,以期激活學習者的情境思維,從而在情境思維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一種教學活動。針對小學生活潑好動、模仿能力強的特點,在學習課文時,可以讓學生充分“動”起來,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態、動作表演,以提高準確把握重點字詞的能力。真正了解課文“寫
什么”是提高低年級學生閱讀的興趣,使學生盡快進入閱讀的角色中,掌握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的質量的關鍵。
二是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問,激發學生求知愿望。在小學生閱讀教學中,在學生不能完全自學的情況下,教師對學生閱讀的引導有著關鍵的作用,教師的引導主要又是靠提問來體現的。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性,具有進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兒童此時的思維主要是依賴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以及它們的彼此關系來進行,并不主要依靠對事物的內化本質或關系的理解,憑借概念、判斷和推理來進行。此時,老師承擔的主要功能就是將教學的重點、難點、較為抽象的知識點等化為一個個孩子容易理解的問題,孩子思考了,回答了這些問題,目標也就達到了。低年級應著重培育學生的問題意識和主動提問的習慣。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愿望,激發學生勇于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激發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達到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應及時的、積極的反饋,對不敢提問的學生可通過引導和鼓勵,讓學生敢于提問。我國傳統教學“重結果,輕過程”,有意無意間忽視了學生學習新知思維過程,能力得不到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學生“學”的過程,注重向學生能力的培養,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方面轉變。
三是教師要重視朗讀,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讓學生通過朗讀實現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又是積累詞語,訓練語感的有效手段。因此,如何提高朗讀質量,必須重視朗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與地位,掌握基本的朗讀技巧,加強朗讀指導,明確朗讀細則,搞好朗讀評價,努力達到《新課程標準》中對朗讀的要求。小學生處于記憶的黃金時期,就閱讀教學來說,適合采用朗讀、誦讀以及背誦等方式,這一學段要求學生“會”朗讀外,還要求學生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的朗讀方法來貫穿整個教學,如師生范讀、領讀、分角色讀等。以讀為主線,重整體感悟,重語感的培養。讀得多了,積累得多了,語感逐漸豐富了。
總之,小學階段是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培養小學生閱讀興趣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應成為小學階段總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愛讀書。在整個閱讀活動中,教師不僅是學生閱讀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而且也是他們的欣賞者,要參與到學生的閱讀活動中去,在活動中對學生“言傳身教”,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單位: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