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感恩。特別是處在個性、品質形成重要時期的幼兒,感恩教育十分重要。教育者有必要讓孩子學會懂得尊重他人,對他人的幫助時時懷有感激之心,懂得付出,有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樂。
分析幼兒感恩種子難以破土的原因,我們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問題:一是過度恩寵。表現為家長凡事替孩子包辦,大部分父母會認為,我們就這么一個孩子,一定要創造條件讓孩子無憂無慮;二是活動缺失。受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心理的影響,父母更關心孩子的分數及特長的培養,對孩子的良好情感、愛心和感恩心的培養較為忽視;三是教育不當。幼兒園大多數教師習慣通過專題活動開展幼兒德育工作,忽視從生活實際出發進行基本的道德教育。即使開展感恩活動,也僅僅停留在表面,如母親節給媽媽洗一次腳等,僅僅就那么一次活動而已,事情過去之后呢?活動是短暫的,是為完成感恩任務而去感恩,幼兒是否發自內心的感恩,我們不得而知;四是評價不足。工作實踐中,我們發現所有的孩子都有一顆善良的心,也愿意在一日生活中感恩每一個人,每一件事,但他們的感恩行為,在成人的眼睛里是那么小的一件事兒,往往得不到及時的評價,沒有使孩子在知恩圖報的過程中獲得成功和滿足,久而久之,感恩的心也就淡了。
幼兒園感恩教育重要而迫切,感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育者摒棄形式主義,結合身邊的小事,滲透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在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感恩的種子在每一顆童心里發芽。
一、示范引領:“言傳不如身教”。
幼兒期的孩子可塑性強,老師和家長往往是孩子模仿的對象。有些孩子長大了不知感恩,究其原因,這不只是孩子的問題,某種程度上說孩子是成人的影子,由此可見,感恩從孩子抓起,同樣也意味著從成人抓起。倘若沒有成人的示范引領,教育也是枉然。我園在注重引導幼兒尊敬師長、幫助別人,孝順父母之前,要求教師合家長工作,提高家長的感恩意識,讓家長做好孩子的表率,同時,通過自已的言傳身教影響孩子,心懷感恩,努力工作,并經常向孩子、同事、家長等說“謝謝”。感謝孩子給我們帶來的快樂,感謝同事、朋友給我們提供的幫助,感謝家長與社會對教師的信任……努力將感恩變成一種習慣,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幼兒。
二、回歸生活: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感恩教育應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在說理的基礎上讓孩子親身實踐,在真實的情景里體會、內化,轉化為孩子的自覺行為。
曾經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個村子里,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吃飯,母親端上來的卻是一盆稻草。全家都很奇怪,不知道這究競是怎么一回事,母親說:“我給你們做了一輩子的飯,你們從來沒有說過一句感謝的話,從沒有稱贊一下飯菜好吃,這和吃稻草有什么區別!”連世上最不求回報的母親都渴望聽到哪怕一絲感謝的回聲,那么我們對待別人給予的幫助和恩情,就更需要把感恩的話說出來。這不僅是為了表示感謝,更是一種內心的交流,在這樣的交流中,我們會感到世界因息息相通的感恩而變得格外美好。因此,我們在一日活動中注重引導幼兒對那些幫助過我們,關心過我們、鼓舞過我們的人,用平實的話語表達出發自內心的謝意:感謝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和無私的愛,感謝老師勝如媽媽般的教誨,感謝小朋友之間的幫助,感謝清潔衛生的阿姨,感謝食堂里的師傅,感謝社會所有關心、愛護我們的人,感謝他們伸出的援助之手
三、評價強化:大多數幼兒具備一定的是非判斷能力,也知道集體生活的基本原則。但幼兒還不能有效的自我控制,由于好玩和對后果的不確定感知,常常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就需要教師對其行為進行合理評價,表揚道德之舉,糾正非道德行為。如結合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事例進行討論,剛才誰為什么哭了?誰主動幫助她的呀?你喜歡他嗎?為什么?以此強化幼兒的良好行為。結合離園前活動,讓幼兒開展一日生活的自評和互評:“今天有沒有給別人添麻煩?今天是否有進步表現?今天你最感激誰?”從而使孩子學會反思,發現別人的優點,反思自己的缺點,學會對幫助過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育孩子的健康心態,進而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評價以鼓勵、表揚為主,往往一句簡短的評語,能讓孩子不斷規范和內化自己的行為。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讓感恩的種子在每個童心發芽,讓感恩教育真正走進生活、走向幼兒,人間才會情更濃,社會才能更和諧!(單位: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第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