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思維是通過兒童主體與外界獲得的經驗相互作用而實現的。”他主張組織學生從事各種形式的活動,自主地、創造性地學習,使學生與外部環境客體發生積極的作用,通過思維的同化與順應,不斷豐富認識結構,發展智力。現代課程理論主張把活動列入課程,以發揮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價值。本文擬就如何在新課程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談點粗淺的看法。
創設活動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改革課堂教學方法來營造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適學氛圍,使學生獲得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教師應變革舊的教學方法,建立新的教學策略,努力為學生創設活動情境,誘發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用小品引入新課,為活動創設情境,同時增加了趣味性,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望。
一、精心設計問題,給學生創新的機遇 :問題是思維的核心。只有提出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才能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教師備課的重點就是設計好有效的問題,起到綱舉目張的效果。保護學生的求知欲,培育創新情感 。好奇心是兒童對新事物感到驚奇、引發疑問、進行探究的心理傾向,基于這點我們要保護學生的求知欲。要發覺學生可貴的創造力的萌芽,于是我馬上予以肯定,并且鼓勵其他學生向他學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高了。
二、提供充分的時間,給學生以創新的機會:數學教學中給學生創新的時間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一節課 40 分鐘也好, 35 分鐘也罷,如果這些時間老師還是竊為已有,不能給學生自主學習時間的話,那學生創新個性的培養只是一句空話,更不要說創造能力的培養了。 給學生以空間,讓學生自主地活動。課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場所,由于受傳統的教育思想影響與教材的制約,學校課堂教學仍以教師的教為主,學生的活動比較貧乏、單調、被動。學生只有在活動的過程中才能感悟出數學的真諦,才能逐漸養成創新的習慣,才能培養創新的意識和能力。離開了空間、離開了學生的活動,創新能力的培養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開放活動空間,不僅在校內,也要擴大到校外。
三、引導質疑,激活創新思維:課堂教學中,運用恰當手段,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能激發學生濃厚的思考興趣和創新思維。在教學六年級《簡單的統計》一課時,設計了這個質疑環節:學到這里,你還有什么疑問,你還想說些什么呢?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的思維得以開發,想象得以豐富。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多質疑 , 創新能力才得以提高。
四、重視開放性課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開放性課題,它的特點是以探索問題為主。通過這類開放性課題的教學,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他們的創造能力。新教材減少了明顯的暗示性的、提示型的問題,答案非惟 -- 性,甚至是不確定的,只是提供廣泛的背景素材和知識,提供解決問題種種途徑的可能性,這樣做是為了促進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化思考,而不是已經暗示或提供了明確答案,只是讓學生復述或依既定的思路思考,求得一致的答案。如果學生養成了獨立思考、善于探索的習慣,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種學習將使他終身有益。
五、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有訓練的機會:傳統教學中,教師對優生的關注較多,訓練機會也多,教師總是希望把自己要講的東西通過優生講出來,差生自然得不到必要的訓練,他們受到了優生和教師的心理上的抑制,從而抑制其思維活動。對于差生更應注意,即使學生回答不全面,甚至錯誤,但這仍是他思維的結果,在他的思維活動中也有合理、正確的地方,不能絕對的否定。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
總之,在培養學生創新個性的學習活動中,教師應該充分重視學生所擁有的巨大潛能,確定新型的師生關系 ---- 平等的,雙向交流與合作關系。教師需要“蹲下來與學生交流,”盡可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營造一個和諧的、寬松的學習氛圍。當然,要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中的創新能力,教師首先要具有創新精神,注重創設寬松、民主、富于創新精神的活動氛圍,尊重學生個性,注意抓住一切時機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只有教師在教學中真正樹立了創新的意識,學生的創新意向才能得以培養,其創造個性才能得以弘揚。 (單位: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蘭城路133號永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