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是一年級學生入學后首要的學習內容。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相當重要的,它是學生識字、閱讀、學好普通話的工具。但因為拼音字母比較抽象、枯燥,對剛剛入學的兒童來說死讀硬記效果并不理想,這就要求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中學習漢語拼音,使學生在課堂上學得輕松,學得扎實,學得靈活。下面根據筆者及多數教師實踐證明,努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從表象入手,學在直觀感知——由于低年級學生自制能力差,思維形象具體化,無意注意又占據優勢。只有注重教學內容的具體性和直觀性,才能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教材上有配合字母教學的情境圖和字母的表音表形圖,幫助學生練習發音和掌握字母的形。如學習u這個韻母時,從情境圖導入:圖上畫了什么?學生看書上的插圖,有的回答:“烏龜馱小螞蟻過河”。我繼續引導:誰能編一句兒歌記住“u”,學生回答“一只烏龜uuu”。接著讓學生發出正確的讀音:“烏”(wu),然后告訴學生把wu讀得輕些、短些,就是“u”的讀音,這樣也有別于音節wu音了。用這種方法可以教b、p、m、f、g、k、h、j、q、x、z、c、s、zh、ch、sh、y,配合這些字母的插圖都能引出聲母相應的讀音來。再如,在教“ai”這個音節時,我請一個孩子上臺來和我站在一塊比身高,然后讓學生把觀察到的用一兩句話說出來。孩子們有的說:“黃老師高,xx矮。”有的說:“黃老師比xx高,xx比黃老師矮。”我告訴學生矮是第三聲,去掉聲調就是“ai”的讀音。有幾個聲母如d、t、n、l的插圖不是取音,而是取形,可以采用其他方法練習聲母的讀音。
讓學生成為學習拼音的小主人——對于剛進校的一年級學生,拼音教學如果不讓學生動起手來,那么他們將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注意力難以集中。所以上課時讓他們動動手、動動腦,做做知識性游戲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極為有效的,這主要體現于手口腦耳互動互助,和諧合作加強記憶。為此,我經常讓學生動手操作,在實踐中獲得知識。
動手做。學生每學完一課漢語拼音,我就鼓勵學生回家制作卡片。
動手擺。課上充分利用學生制作的卡片,讓學生動手擺拼。擺字母、 擺音節練習由易至難,循序漸進。先練習找拼音字母,再練習擺二拼音節,最后練習較難的三拼音節和帶調音節。如:學習“b p m f”一課聲母后,為了讓學生區分這幾個聲母,我讓學生先剪了一個半圓和一豎,然后同桌兩人一人讀,一人擺。學了這幾個聲母和韻母拼讀后,我讓學生動手左邊擺出b p m f的聲母卡,右邊擺上“a”的卡片,讓聲母與韻母的四聲分別相拼,再讓同桌一人當老師,提示聲調,一人依次拼讀,再互換。在進行擺拼學具練習時,我還同時開展各種各樣的比賽,指名到黑板上進行擺拼表演或比賽。
動手貼。如學習ang 、eng、ing、ong一課后,鞏固練習時,我事先用電腦打出了大象、蜜蜂、孔雀、青蛙的四幅畫和相應的拼音卡片。課上以前后桌四人為單位,拼讀、貼卡片。拼貼過程不僅有個人的學習,還有小組同學的幫助,使每個學生的個體充分得到了發展。總之,讓學生動起來,參與教學過程,能讓他們享受到成功的樂趣,最終實現主動地讀,積極地思考,自主地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開展多樣化教學——在教學中,我經常鼓勵學生用肢體、手勢來進行“手舞足蹈”。例如,在教“c”這個聲母的形時。我啟發學生思考:“怎樣用你的肢體動作來展示c的樣子?”于是,一番熱烈的討論之后,有的孩子把食指和大拇指圍成一個半圓形;有的孩子把兩只手臂團成一個半圓形;還有的孩子把腰彎下來,彎成個半圓形……各式各樣的“c”讓孩子們興奮不已。我在課堂上還開展了許多游戲,如:\"找朋友\"。可以復韻母找朋友(如:an 一個學生拿a,另一個學生拿n);可以整體認讀音節找朋友,也可以兩拼、三拼音節找朋友,還可以圖文找朋友(如:\"白兔\",一人拿圖片,另一人拿相對的拼音詞語名稱)。形式多樣,靈活實用。
我還利用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來編成“漢語拼音休息操”。這樣既可以在上課時進行放松休息,同時又可以鞏固拼音知識。
學好拼音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地基工程”。只有牢固的地基才有雄偉的高樓大廈。只要教師認真專研教材,聯系生活,聯系學生的實際,發揮創新精神,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能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好漢語拼音。(單位:青海省海西州格爾木市中山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