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提出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側重閱讀的過程和方法,這是由文學作品自身的特點決定的。對初中生來說,文學作品閱讀的結果很難用確定性、量化的方式進行界定,最后的結論也許并不唯一重要,關鍵的是閱讀的過程和體驗。課堂教學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我體驗、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的素質。下面是筆者對對話式閱讀教學的評價體系的探討。
建立有效的評價標準:在閱讀教學中,搭建和諧互動、充滿人性人情的對話交流平臺,學生可以把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情感的體察和語言的領悟大膽地釋放出來,在交流中碰撞、反思、斧正先期閱讀的感與知,從而自然地去感受作家的情感,較好地達成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對語言的品味。筆者認為,開展對話式閱讀教學,評價其是否凸顯了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是否有效,應該有一些共性的地方。
師生心態要反思——師生的心態是否從遵從走到反思,是檢驗一節閱讀教學課是否真正實行了有效對話的標準之一。如果師生對文本一味遵從,教參的旨意就成了師生的意見,則教師淪為傳聲筒,學生化身倉庫。而反思是建立在平等前提下的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相互溝通、甚至挑戰。
教師與學生在對話要和諧——在對話式教學中,教師應摒棄權威感,讓課堂成為學生的精神家園,讓學生有家庭的溫馨感、舒適感、安全感、愉悅感。在課堂上,提問后充分“留白”,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尊重學生出錯的權利,容忍學生“等不及舉手就發言”的插嘴現象。在對話過程中,師生一道感受叢林探索的美妙,風雨徜徉的浪漫,結伴旅行的愉悅,讓課堂沐浴著人性的光輝。
師生對話形式要多元化——對話式閱讀教學中的對話應該是豐富的、生動的、多元的。對話角色不僅是教師、學生、文本,古今中外、自然、社會、生活都會參與到對話中來。對話的媒介除了常用的語言、文字外,師生的眼神、表情、姿態、靈感都會成為對話的媒介。一句話,對話應牽動著參與者的每一根神經,活躍著參與者的每一個細胞,教師對學生情感的心領神會等就是情感的媒介。
有效的評價原則:把握預見性——學生的問題在于教材中,教師的問題就在于學生對于教材的心理活動內容。如果教師預先不掌握教材,不精通教材,不在思考的基礎上應用教材,就不可能自由的用全部的時間和精力去觀察和解釋學生的智力反映。這就是教師跟文本準備性對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師只有具備了應有的專業知識,才能與文本進行對話,才能更好的理解所教學科的文本知識。藝術作品是源于現實而又高于現實的,教師與文本的對話應該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教師要通觀全局的處理文本信息,提出一些具有象征性和針對性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加以解釋和運用,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本知識,教師改變文本知識的符號系統,顯示知識本身的無限性和生命力,活化知識。教師自己掌握了教材,精通了教材,體會到了知識的深層含義,才能導向學生,交給學生學習的技巧和方法,舉一反三,引導學生自由的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也就是常說的“教師首先要有一桶水”,能夠預見到課堂上的基本變數。
把握自主性——學生與文本對話式閱讀的基石,只有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直接面對文本,充分的讀書,與文本充分地“碰撞”后,才談得上進行師生對話、生生對話,才有可能實現對話教學。
任何語言材料的學習都是從感知開始的,教學一篇文章也一樣,第一步就是要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全文,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充分地讀,自由地讀。在讀中咬準字音,在讀中感知字形,在讀中理解部分詞義,在讀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在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因為學生與文本是一種互動的關系。學生閱讀文本時會與文本本身有碰撞,會與作者的思想有碰撞,因而就會有自己的看法。所以課前的預習檢測教師不僅要檢查字詞的預習情況,對課文基本內容的初步感知,也是一項檢測內容。有沒有保證學生自主讀書的時間,保證學生與文本的充分對話,教師有沒有變著法子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欣賞文本、評價文本、創新文本,是對話式閱讀教學的一項重要要求。
把握開放性——學生對文本產生了疑問,提出的問題不該有教師包辦解決。教師要抓住契機,相信學生,激發學生主動探求知識、解決問題的欲望。學生之間的對話或討論不能流于形式,小組間要充分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并通過相互爭論把有爭議的意見統一;不能統一的再向老師匯報,以求得教師的評價。
總之,教學評價是一個敏感話題,在實踐中如何具體實施評價?閱讀測試題將發生怎樣的改變?閱卷老師能否尊重學生的個性見解?相信這些問題將會沿著理解與對話的道路逐步解決。(單位:甘肅省甘南州臨潭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