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我們需要創新性人才。而創新教育就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創造的能力,是以培養創造型人才為目標的教育。在數學教育中的創新,則是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摒棄、改變過去“滿堂灌”的教育教學模式,倡導以學生為中心,通過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
引導和培養學生觀察力:怎樣培養學生的觀察力?首先,要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培養學生深厚的觀察興趣;其次,在觀察前,要給學生提出明確具體的目的、任務和要求;第三,要引導學生根據觀察的對象有序進行觀察,及時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總結;第四,要科學地運用直觀教具和現代教學技術,以支持學生對研究問題做細致深入的觀察。
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作為教師,我們知道:學習過程就是對教材信息進行加工、儲存和在需要時提取出來加以運用的過程。教學過程中首先使學生掌握數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并使所學知識與方法系統化、條理化。
數學想象一般有以下兩個基本要素:第一,因為想象往往是一種知識的連接,所以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豐富經驗的支持;第二,要有能迅速擺脫表象干擾的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因此,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學生學好有關的基礎知識,其次,要引導學生尋找新舊知識的聯系點,誘發學生的創選性想象。
加強思維訓練,引導提高學生勇于求異的創新意識:課堂教學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勇于求異,激發學生創新欲望。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則誘發創新。教師要創設求異的情景,鼓勵學生多思、多問、多變,訓練學生多元化地思考,在探索與求異中發現和創新。發散思維的訓練可以對數學問題的演變進行變式訓練,具體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1.一題多解式。對同一問題盡可能地鼓勵學生超越常規,提出多種設想和解答。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達到熟練運用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擴大學生認識的空間,激發靈感,提高思維的創造性。
2.一題多變式。伽利略曾經說過“科學是在不斷改變思維角度的探索中前進的”。故而課堂教學要常新、善變,通過原題目延伸出更多具有相關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問題,深刻挖掘例題和練習題教育功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3.多題一解式。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常陷在無窮的題海中,但實際上許多問題具有共性,對這樣的問題不斷總結、積累,能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在本質的理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建立新的作業批改機制:上課、批改作業是教學的一個固定不變的模式。因此,實施創新教育就不僅僅在課堂,作業批改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如何在這個環節既鞏固了學生的知識、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經過不斷的嘗試和摸索,我建立了以下新的作業批改機制。
1.當堂批改作業。新課后,課本上的作業可當堂完成,采用集體討論、統一答案、統一自改。
2.小組內對改作業。把不同水平的學生安排成前后兩桌,組成一個小組,每兩個小組組成一個大組每小組內都有數學尖子任組長。由教師或小組長提供參考答案,小組內互相批改后,課代表和大組長匯集班上作業中出現的典型錯題進行“會診”,分析錯誤原因,并向老師匯報錯題情況,然后提出正確答案供學生參閱。同時把作業中收集到的做題方法新穎巧妙、思路簡捷、一題多解等典型范例,及時向全班進行交流。
3.教師及時抽查和面批。教師對小組批改后的作業要進行抽查,了解學生作業和批改的情況,對作業中存在的明顯問題要復批或面批。
4.建立好作業錯題集以及典型例題多解、巧解集。每一單元教后,在教師的指導下,信息小組總結正、反兩種典型,向全班同學做交流。每個學生總結自己的錯題本,以達到警戒自己、消除錯誤、開闊眼界、鞏固知識、掌握方法的目的。
數學創新教育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培養21世紀創造性人才的基礎工程之一,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辦到的。作為數學教師應在數學教學中自覺提高重視創新教學的意識,增強重視創新教學的自覺性,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寓創新能力的培養于日常的數學教學活動之中,扎扎實實地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將學生引向創新之路,我們的教育就可以培養出杰出的人才。(單位: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