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漢語作為我國乃至全世界的一種重要的交際工具,同時又是一種文化。而語文作為課程主要資源的教科書以文選方式呈現,選文從不同側面,運用不同方式反映人類生活,內容豐富多彩,而不是直接單純地展示“工具”。所以經過總結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情感教育是重中之重: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的作品的學習,陶冶情操,培養表達能力。因此,注重情感的交流是語文教學有別于其它學科的主要特點。但靜觀我們的語文教學似乎丟失了情感,以致出現了學生不愿學,老師不愛教的尷尬局面。
改變陳舊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優勢。文章本體不同,情感表達不一,教法也應多種多樣。況且,每個教師的常識、喜好不同,對文章的理解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同一課文,不同課文都會有不同的教學形式。我們清楚,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連結教材和學生之間的橋梁,而這個連結就是情感的傳達、交流和碰撞。如果沒有了情感,教師就失去了橋梁的作用。想一想,自己上得輕松愉快,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的課,大都是擺脫教參,打破常規,師生思想、情感相互碰撞,即興發揮的課。為什么我們不打 破常規,發揮自身優勢,表達自己的真情感實感呢?
加強教師的范讀。我們說教師的范讀能把學生的思想感情引人課文,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好的范讀,如詩如畫,能使學生產生精神的愉悅,引起對課文的興趣。范讀,對學生自讀課文和體會課文的情感,都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作品包含的情感通過老師的范讀自然而然地傳達給學生,或喜或悲,或愛或恨,無須過多地分析,學生便能體會出感受到。由于我們的教學重在分析,加之教材、大綱、教學時間的不協調,老師們總感覺時間不夠,于是教學中不重視范讀,有的甚至不讀、上課就是分析講解,“肢解法”的教學使得師生無情感交流。
給學生朗讀,背誦的時間。作家對人生對社會的認識及情感寄托在所運用的語言之中,語文課要使學生感受情感之美、語言之美,必須讓學生通過對作品的朗讀去理解去品味,如果剝奪了學生用心去體會的過程就剝奪了學生和教材的直接溝通,學生就無法真正地理解和接受作品的感情。因為老師的講解對學生是一種間接的感受,甚至由于老師的“膠解”,文章變得支離破碎,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情感神韻已蕩然無存。然而隨著老師的精講細講,語言美反而逐漸減退消失,而朗讀和背誦能使學生通過對文中語句的感受加上自己的知識、體驗、情感再現課文意境,這再現的過程就是學生和作者情感溝通的過程,就是語言欣賞和審美的過程。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應少講語文知識以及解題技巧,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多朗讀背誦。
多讓孩子們動口動手動腦,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善于保護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保護學生顯露出來的創造意識,做到善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并驅使學生認真觀察周圍世界,注意學生的新鮮直接感受,即靈感爆發式的領悟和理解,積極肯定學生不拘一格的創新見解,讓他們燃燒起創造思維的熊熊烈焰;善于生疑激趣,組織爭辨;善于抓住時機,點撥指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在組織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應善于抓裝憤”、“悱”之時,巧妙點撥,使學生思路豁然開朗,頓開茅塞。
在語文教學中塑造健康人格:語文教學在人格塑造方面有著無以倫比的得天獨厚的優勢。它能夠融知識教育、能力訓練、道德培養、情操陶冶于一體,采取理論灌輸、耐心疏導、情感感染、榜樣示范、實踐鍛煉等多種方法,使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培養了能力,又受到情與理的潛移默化,從而陶冶情操、凈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具體途徑有三:1、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揚共產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旗幟,激發學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2、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功能,在審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美丑、善惡,提高鑒別欣賞能力,以飽含情感的“可講因素”誘發學生感應的心靈,使之在美感共鳴中得到凈化,達到人格塑造的目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教師認同并運用于教學實踐。
綜上所述,靈活運用多媒體,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充分體現“寓教于樂”的思想,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和培養各種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積極探索,努力尋求現代教育技術與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的最佳結合點,以促進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從而更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單位: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