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科作為中學的一門基礎學科,其本身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歷史教材在九年義務教育“課程計劃”中提出,課程應包括學科與活動兩部分,通過活動課,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構建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成材的教學模式。由此看來,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教育觀念的更新,活動課程被賦予了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推進素質教育中擔當起了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社會、家長、學生,都給歷史學科戴上“副科”“古板”“乏味”等高帽之后,歷史活動課的出現無疑給歷史教學帶來了一片新的春天。
所謂活動課,是指以課程為依托,以現代教育理論中的“以活動促發展”為指導思想,以學生自主學習、直接體驗、主動思考為基本特征,以促進學生個性養成和創新思維為目的動態教學形式。它強調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作為主體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得到生動、鮮活的體驗,在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技能知識等層次上得到發展。上好活動課,不僅可以改變歷史教學的呆板形式,而且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和教師專業技能的提高都有意想不到的成效。在此,本文就如何開展好歷史活動課在教學中的作用,談一些粗淺的探討。
豐富教學模式:傳統歷史教學的顯著特征是以計劃為先導,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一切依照大綱要求,按部就班地根據歷史課本教學內容寫好教學計劃、進度和教案,不管學生是否喜歡,教學內容和時數都必須按大綱要求執行,不能自主變動。考試已經由學習的手段轉化為學習目的,成為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最終目標;課堂教學圍繞著教學大綱,不利于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和教師隨機應變地答疑解惑;把教材當作教學的經典。這種教學模式使歷史學科被社會認同為副科,也使歷史教師的地位偏低,缺乏教學探索和設計的積極性。而歷史活動課的出現,以他多變的內容和形式,賦予了歷史教學新的生命與活力。歷史課堂不單只是接受性的學習,通過活動課的開展,討論法、情景重現法、辯論會法等教學方法也隨之運用到了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課型,選擇不同的授課模式,以達到歷史教學多樣性的目的。通過多變的模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樂趣。
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新課改后出現的活動課給教學帶來新活力的同時,也給我們的歷史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由于社會上對歷史學科的偏見,使歷史教師的地位也很尷尬。學習歷史等社會學科出身的教師被看做無耐的選擇。眾多的歷史教師在社會、學校、家長學生的偏見下得過且過。包括剛剛從大學里走出來的新教師,在經歷了這些“冷”待遇后,教學模式也隨之僵化或停留在傳統的接受式教學中。這樣,不僅使歷史教學活動舉步維艱,而且對教者自身的專業水平和技能的提高也是裹足不前。當前的歷史課程改革對教師的學科專業素養和教育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展好歷史活動課必然會促進教師全面深刻反思歷史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更新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行為,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給自己準確定位。
首先,活動課的開展必然要求教師轉變自身觀念和角色。在教學觀念上,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學”轉變對學生的態度,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在活動課的開展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的職責在于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收集資料,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啟發學生思維,鼓勵學生表現,肯定學生成績。通過給自己的準確定位,努力構建和諧課堂,達到師生雙贏的目的。其次,活動課的開展可以幫助教師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育素養。由于歷史活動課的形式多樣,教師必須不斷“充電”,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由于許多歷史教師在大學畢業后就中斷了系統的專業學習和知識更新,隨著教學年限的增長,知識日益陳舊,制約了中學歷史教學的水平,在開展活動課教學時就會出現思路狹窄、僵化守舊的狀況。開展活動課想要體現出創新性、前瞻性,做到游刃有余、有聲有色,教師就必須通過繼續學習來提高自身專業素養。不僅要熟悉歷史學科的基礎知識,熟悉學科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了解史學發展動向和最新研究成果,還要具有一定的學科科研能力,即綜合、靈活運用已有知識進行創造性活動的能力。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再有就是在開展活動課的過程中,由于活動課形式多樣,許多問題往往超出了歷史教師的專業知識領域,即使有些研究問題是在歷史專業范圍內,但其涉及的知識也往往超出了大綱和教材的范圍。這就要求教師拓寬知識廣度,對與歷史相關的學科知識也要有所涉獵。最后在活動課的總結評比中,激發學生的潛能,用鼓勵和贊美來激發學生的熱情,從失敗中獲取經驗,從而形成師生相互交流共享的和諧課堂,使教師的教育專業素養在課堂中升華。
綜上所述,歷史活動課是根據社會所需的人才樣式,把教師的教學藝術和學生的學習規律有機結合,把書本知識與學生親身體驗相結合,把傳統的教條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發展真正適應時代的需求,使歷史教學躍上新的臺階。它不應該被教師遺棄在教學的角落,它是新課改下與時俱進的產物。不然,不久的將來,被遺棄的將是教者自身。(單位:重慶開州區溫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