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達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離不開教師對學生個性化朗讀的指導。只有充分挖掘閱讀主體的潛能,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感悟,讀出自己的個性化思考,才能培養(yǎng)出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人。那么,如何進行有效的個性化閱讀呢?
創(chuàng)設閱讀氛圍——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氣氛是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產(chǎn)生強烈探求欲望的“敲門磚”。小學生活潑好動,情感純真自然,豐富外顯。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圍繞課文內容,創(chuàng)設一種富有感染力的情境,調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感情朗讀中,激起學生的朗讀興趣和朗讀熱情。
讀悟結合——《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同樣,朗讀也是帶有個人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統(tǒng)一的感悟過程。有人說:“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由于生活經(jīng)驗,理解水平,所站角度不同,會對文本有不同的情感產(chǎn)生。因此,在朗讀訓練中,教師要為學生的自讀感悟創(chuàng)設主動選擇的條件和機會,有意而巧妙地引導學生、點悟學生,使學生的思維、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動自主參與到朗讀實踐中,完成對文字符號所承載的思想內容,文字材料組織方式以及所滲透的情感、韻味的感知和領悟。
傳授閱讀方法——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方式對于實現(xiàn)個性化閱讀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在要求學生獨立閱讀時,可先讓他們對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感知,對文章的內容、層次、思想感情、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在思考、分析、比較、歸納的基礎上,作些簡要的文字標記。學生想到什么,就寫什么,愛怎樣批注,就怎樣批注,讓他們真正具有閱讀的自主權。學生通過有感而發(fā),有疑而注,有得而寫,滿足了自己學習的需要,促進了個性品質的發(fā)展,也增添了閱讀的興趣。
拓展學生想象——閱讀過程是把文字信息轉化為生動的表象的過程。朗讀是一個把無聲的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著想象,充滿著不可言喻的情感體驗,對文字的理解,對思想的發(fā)覺,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憑借這個過程來實現(xiàn)。
重視閱讀的過程——閱讀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知活動過程,是一個不斷接受信息、處理信息、儲存信息、提取信息的復雜過程和心理過程。充分重視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化解讀,是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提高的一個重要途徑。
學習目標可調整、修改。閱讀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由于各自的經(jīng)驗、知識、趣味、能力等各不相同,他們在與文本交流后的感受也不相同,學習的目標就會在課堂上及時生成。教師不可能將所有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完全預設,課堂上不時會有新的目標生成。一個高明教師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調整自己的教學目標,以適應學生的發(fā)展。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于創(chuàng)新。學生對文本的質疑實際上反映了學生在感知文本過程中知識、思維和情感的差異。學生通過質疑,能使自己存在的疑問在共同交流后解決,教師通過學生的質疑,也能理解學生掌握知識、理解文本的情況,從而有針對性的設置教學目標。
尊重學生個性,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在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時,教師要讓所有學生參與,讓各種不同意見充分發(fā)表。同時,也要對其中的問題、分歧加以解決。①我們不能輕視學生的認知能力,在當今這個時代,學生知識來源的渠道很多,在某一方面或某一個知識點上,學生比老師的見解還要深是完全有可能的。高中學生更是如此。所以,我們要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閱讀活動,讓他們個性化的見解打開一扇又一扇封閉的窗口,是我們領略到從前沒有領略到的風光。②在學生把自己的見解充分展示后,教師要組織學生交流、探究,交流出問題的答案,探究出問題的實質。必要時,也有教師參與其中,加以引導、點撥,得出結論。有的問題當堂不能解決,可以留到下來以后,大家共同查閱資料,一起解決。
總之,教師應該不拘形式,應該巧抓機會,尊重學生,培養(yǎng)學生情感性朗讀、個性化朗讀的能力,讓學生在自由、尊重的朗讀氛圍中,用朗讀釋放情感,宣泄情感。當然,為了更好地促進個性化閱讀,教師和學生都要多讀書,增加文學修養(yǎng),提高自己的語文感受能力。(單位:青海省玉樹州曲麻萊縣第一民族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