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國內外的研究,我們認為:父母是幼兒最親密的接觸者,家庭是幼兒最常處的生活環境,兩者在幼兒心理的整個發展進程中起著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討家庭因素與幼兒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對于防治幼兒心理行為問題,促進幼兒健康成長有重要意義。
幼兒心理發展有其獨特性,因此不能將幼兒心理健康的界定等同于成人。美國0至3歲任務聯合機構則認為幼兒健康的社會和情緒發展等同于其心理健康,幼兒心理健康即幼兒情緒—社會—行為健康:幼兒從0-6歲在家庭、社會及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所獲得的探索環境與學習的能力、親密的人際關系及情緒體驗、表達和調控。明尼蘇達在對幼兒心理健康研究過程中將嬰幼兒心理健康界定為:伴隨著親子關系的不斷演變,嬰幼兒獲得認知、情緒及行為方面的全面發展。
一、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種類
有學者指出,關于幼兒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是指幼兒在身心發展的過程中,由于生理機能失調、環境適應不良或心理沖突等導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礙及不適應行為,是幼兒在身心發展過程中特有的問題和障礙。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問題會自行消失,有些問題卻會變得嚴重,甚至會造成嚴重后果。關于目前我國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種類,我國學者杜代章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兒童多動癥;社會行為問題;性格和情緒問題;神經功能障礙;不良習慣等。
二、家庭因素在幼教工作中的現狀
1.對幼兒行為習慣養成的觀念不同
家長認為,我只要努力賺錢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物質環境,把孩子放在一所滿意的幼兒園,參加各種培訓班,孩子自然能有好的發展。現在社會競爭激烈,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懷著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他們看重孩子的琴棋書畫、數理科技,對孩子不經意出現的一些不文明行為,則將其忽略。家長把精力都放在孩子的“智育”教育,忽略從小培養孩子行為習慣。但是現在的幼兒教師則不同,教師把重點放在培養幼兒的個人素質和創新能力上,從小培養的個人素質比培養才能技藝更為重要。這種教育觀念分歧,在家園合作中產生很多矛盾。
2.家長缺乏了解幼兒園活動
許多年輕的父母工作繁忙,沒有時間接送孩子,通常接送和教育孩子的任務落到了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身上。“隔代親”使得這些爺爺奶奶輩的家長,過分溺愛幼兒,什么事情都為幼兒做好,在幼兒犯錯誤時也不舍得責怪。這樣的溺愛對孩子的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再加上爺爺奶奶輩的家長,文化程度或者視力因素,他們不能及時關注班級布告欄里,幼兒園各項活動和安排記錄,缺乏對孩子在園內表現的詳細掌握。能親自接送孩子的父母,在見到老師后,也只會和老師簡單交流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內生活得如何?忽略了班級布告欄中各項幼兒活動行為記錄和教師反饋意見。沒有關注教師對幼兒的及時要求和評價,家長回家后,就不能給孩子一個與幼兒園一致的教育環境。這種家庭和幼兒園不密切接軌的合作,不利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家長、教師在人際溝通的差異
性格、文化、家庭背景的差異,致使每個人有不同的溝通方式,有些性格內向的人,不愿意主動與他人交流;家長工作的層次不同,使有些家長產生自信心缺失或者精神自滿,而不愿意與他人交流;甚至有些幼兒教師也是少言寡語。家園雙方缺乏主動地溝通了解,使得雙方難以了解幼兒在家庭和幼兒園內的表現情況。這樣的人際交流使得整個班級沒有很好的互動,家長與家長間、家長與老師間的陌生距離不利于緊密地家園合作。
三、家庭因素培養幼兒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
從教師方面,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家長,不能居高臨下指揮家長。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教師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家長表明自己對他們孩子的關愛和負責。教師應該認真傾聽每一位家長的意見和想法,并給出及時的反饋,表達對家長的權利地位的尊重之心。不能因為教師自身受過專門的訓練,而忽視了父母、長輩在幼兒教育方面的能力。其次教師要努力提高專業知識技能,如何讓孩子更加信任教師?如何把班級中的家長更好的組織起來?如何提高自己的人際交流能力等等。
從家長方面,家長和幼兒教師不同,他們沒有接受專業的學習,對自己的孩子也有更多遠大的期望。如今社會競爭激烈,家長往往更加重視幼兒的“智育”教育,而忽略“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家長可以在教師的幫助下轉變教育觀念,擺脫對幼兒拔苗助長的智育教育,樹立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正確教育觀念。(單位:阿左旗第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