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基礎,是第一學段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一大難點。《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的識字目標中提出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整個小學階段認識3000個左右常用漢字,而其中1600-1800個漢字要求在小學低年級完成,可見識字任務之重。下面筆者說說自己在教學中常用的幾種識字教學方法。
一、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愛上識字
1、邊學拼音邊識字。重視漢語拼音的學習,注意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設計活潑有趣的情境圖,創設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從看圖說話入手,學習漢語拼音,并延伸到識字教學。如教學看圖說話學拼音第一課,首先出示情境圖,讓學生自主觀察并說話。引出“爸爸”、“媽媽”的音節,并出示詞卡,引導學生認讀。在整個拼音教學同時,讓學生潛意識里對識字產生強烈的愿望,為自己在學習拼音,掌握漢語拼音并能借助漢語拼音識字而感到自豪,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2、利用圖畫或者直觀教具識字。低年級語文課本圖文并茂,色彩鮮艷,有豐富的識字內容。我們知道,低年級兒童對圖畫的興趣濃于文字,恰當地結合圖畫,在圖與文的聯系中識字,效率非常高。如教學“日、月、水、火、馬、蟲、魚”等字時,可以用簡筆畫展示出來,學生能很快說形識字,輕而易舉地記住這些字。多次使用這種方法,學生也自然學會了,自發地給生字配圖畫,如學生給“水、火、山、石、田、口、目、耳、木”等字配上相應的圖畫,還拿給同學、老師看。雖然他們畫的不都是象形圖,有些根據字意畫的,但是學生能自己動手作畫,自己交流認識,很了不起,與此同時增強了他們識字的信心。
3、在朗讀中識字,在識字中閱讀。教材中安排了精美短小的古詩、兒歌、故事,生動有趣,瑯瑯入口。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識字寫字仍是重點。讓學生借助拼音初讀文章,讀通、讀順,讀完后再把生字圈出來多讀幾遍,要讀準字音,然后分學習小組互相讀,最后全班交流并采取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認識漢字。無論是在拼音、閱讀、集中識字中教會學生生字,還要教會識字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在朗讀中識字,在識字中閱讀,讓學生不僅愛上識字,更愛上閱讀。
二、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培養識字能力
識字教學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是教會學生多少個漢字,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的識字方法,從而培養他們的識字能力。因而在教學中要根據漢字的特點和學習語文的規律,盡量讓學生用自己的知識去歸納識字,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總結一些識字的規律。比如:讀音歸類的規律(立、力、麗),筆畫筆順的規律(先橫后豎:十、木、土、工)(先撇后捺:八、人、大、禾)(從上到下:卡、王、主),筆畫變化的規律(貝、見)字形歸類的規律(媽、螞)、(請、清)、(竿、趕)等等。教師要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去識字,以找出最佳方法。例如:在教學第二冊識字學詞學句(二)的第一課,在學完本課生字后,讓學生進行歸類:“獅、狐、猩、貓”屬什么部首?(反犬旁)“雞、鴨、鵝”屬什么部首?(鳥字旁),老師又問:“獅子、狐貍、貓都是什么?”學生回答:“它們都是動物。”老師又進一部啟發:“你們仔細觀察,可以把這幾個字分成兩類,它們都有什么特點呢?”學生經過仔細觀察后,說:“從這幾個字可以看出獸類動物多是反犬旁,而鳥類動物多用鳥字旁。”只有教給學生優良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具有“觸類旁通、點石成金”的本領,不斷地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除了教會學生獨立運用漢語拼音認讀準字音,教會學生用筆畫、筆順、偏旁、部首、字形結構分析字形外,另外還應著重教會學生學會查字典,能借助字典或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字義,培養學生的理解字義的能力。這樣把音、形、義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識字是小學低年級的教學重點,是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的基礎。《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如果孩子學得主動,肯動腦筋,那么,每個漢字都可以用多種的好方法來識記。”在識字教學中,我們只有因地制宜、靈活多變的選擇恰當的識字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掌握多樣的識字方法,促進學生識記效果的提高,讓他們真正享受到語言文字帶來的快樂和美妙。(單位:內蒙古烏蘭浩特市興安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