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雷老師的一節語文課,課后,被雷老師課堂中和學生深情互動的一幕所震撼。因為我也是這個班的代課老師,在我的課堂上,孩子們從來沒有這么積極主動的,爭著搶著回答問題,而且奇思妙想接連不斷,許多答案都在情理之中想象之外。我忽然感到孩子的潛力如此的巨大!回到辦公室,大家一致要求雷老師介紹經驗,雷老師笑著回答說,教師在上課時要“妖”起來!
教師“妖”起來的實質就是讓師生之間形成更加自由,生動,開放教學氛圍,進而轉化為一種更為實在的生命體驗過程,情感交融過程,愉快的學習過程。古希臘生物學家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所以教師應該在寬松的教學環境中,盡快點燃“火把”,促使學生思維高速運轉,引導學生在主動探索、獵取新知的過程中,形成能力、發展智力,不斷創新,進而提高綜合素質,這其實也正是素養課堂的改革目標。
教師“妖”起來其實是教師要有激情,對學生充滿愛心。課堂教學中不能一成不變,俗話說每天吃同樣的飯誰都沒胃口。所以,教師使用飽含深情的語言,夸張的手勢,激勵的眼神,微笑的面部表情,點頭的贊賞等等肢體語言的應用,這種無聲的交流,就會營造愉悅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活躍起來,是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從而讓小讀者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達到情感的共鳴,思維的碰撞,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
語文課要促成情感的共鳴。語文教學之所以具有激動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豐富多彩的情感。教學情感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的復雜的心理現象伴隨著對文本認識所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不能開啟學生的情感之門,使之與教師、與文本、與作者之情產生情感“共鳴”,那么,這教學活動就是干巴巴的,枯燥無味的。“情感”產生“共鳴”,是教學情感,乃至教學活動的關鍵。課堂上師生的情感狀態能夠使對方發生同樣性質的情感體驗,如果教師一臉嚴肅走進教室,學生必然與你產生距離感,那他們又怎么會與你共鳴呢?教師講課言辭僵硬,態度冷冰,也必然得不到學生熱情的回應。另外,教師對學生的言行做出正確的評價,并經常予以贊美,師生之間就會產生一種和諧的氣氛。如教師經常鼓勵學生:“聽了你的朗讀,老師簡直陶醉了,你把老師帶到那美麗的境界里。”“你說得太好了!”“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等等,這些評價能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而無激情的教學,必然得不到有激情的聽課。這樣的教學活動,臺上臺下死水一潭,教學效果必然不盡如人意。只有把教學情感交流、溝通得恰到好處、水乳交融、和諧統一,才能克服枯燥無味的說教,才能防止出現壓迫強制式的教學,才能產生最佳的教學效果。
將生活味融入語文課堂。將生活味融入小學語文課堂,一是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是被動學習。這很容易使得學生對語文的認知還停留在想象這一過程之中,沒有對其產生充分、深刻的認識。而將生活味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借助于生活中的事物或事例,能夠使語文知識變得更加形象生動,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知識中的生活味,從而對語文學習產生親切感,拉近與語文知識間的距離,進而促進語文審美情趣的提高。二是能夠為傳統小學語文課堂注入新鮮血液,從而讓學生能夠在更加多元化的課堂教學中充分發展自己的興趣與特長,促進學生個性和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進而將學生的學習潛能充分激發出來。
總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多使用些新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利用簡潔幽默的肢體語言,加上精心設計的探究活動,創設一個活躍、自由、民主的課堂氛圍,進入最佳的課堂境界,讓教育成為一種藝術。(單位:寧夏固原市涇源縣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