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使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許多國家在基礎發展戰略中,都把英語教育作為公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擺在突出地位。而且,我國近年來在英語教學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我們發現中國絕大部分地區的中小學生仍存在“聾啞病”,盡管我們此次英語課改的重點就是改變以往的過分重視讀寫,而忽視聽說,在教材中也設計了大量的聽力材料,但學生們仍忽視聽力部分的學習,課堂聽力效率也很低,就此我們提出“聽讀領先”教學方法,加強教學的“聽讀輸入”,使外語教學升華到最高境界。
一是提出問題。近年來,許多國家在基礎教育發展戰略中,都把英語教育作為公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總國人也不禁如此,但不少學生學習英語多年,卻不一定能聽懂,哪怕是非常簡單的句子。然而,若把英語資料提供給他們,即使有一些生詞也能讀懂或大致讀懂。根本原因何在,看來聽讀相關性值得探討,課堂的聽力效率也有待提高。
二是問題的分析。(1)將語言按技能歸類及其相關性。根據此分類法,將語言分為聽,說,讀,寫四部分,通常可把聽讀歸納為接受性技能一類,把說和寫劃入運用性技能一類。所以,在國內基礎階段的英語教學中,此次新課改就是按此法涉及教材,設置課程和研究教法的。(2)Jeremy Harmer的分類。Harmer(1993)在討論聽說讀寫四技能關系時,給出一種綜合分類方式,這種縱橫兩方面對聽說讀寫的相關研究,使教學形式多樣化,有利于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Harmer認為聽讀形式不可而本質一致,同時理解過程中必然共同具有某些微技(micro-skill)。聽讀的本質特征決定聽讀理解中微技能的一致性,因此老師在教學中具體訓練學生聽讀能力方面存在很多共同點。在檢查學生的理解情況之后,老師可進一步的引導學生把聽讀接受階段過渡到語言的運用階段,把聽說讀寫緊密的結合起來,將此些技能同時貫穿于閱讀理解和聽力理解中。(3)母語環境中聽讀技能發展的特點。入學前,主要是聽與說技能的訓練,即首先在大腦中建立語言的語音特征圖式和其相對應的有關客觀世界;入學后,語言技能的發展則是在已有聽說基礎上進而在讀寫兩方面發展,即在大腦中建立有關語言的文字符號特征圖式。盡管這一特點與第一種語言技能分類法一致,但人們習得母語的環境和英語教學中的不同,我們更得研究一下,以此提高英語聽力學習效率。(4)英語教學環境中聽與讀心理活動特點。在母語中聽說先于讀寫,而從聽讀的心理活動過程來看,讀的心理活動過程較聽要復雜一些。我認為“閱讀能力強則聽力能力也強。”這一特點以下實驗可以證明。
三是問題得出的結論。有上述分析可見,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閱讀理解率與聽力理解率直接相關,且成正比關系。所以,要想提高英語聽力的課堂效率,必須與閱讀等基礎知識共同抓起。
四是從中我們總結的建議。我們英語課程改革的目標:就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樣我們就從平時的聽力課堂著手,以提高我們的總體英語水平。(1)精選例句。提高聽力課堂效率的方法很多,精心選擇例句至關重要,好的例子可以對學生多方面進行認知,思想和能力教育,起到潛移默化的意義,從而有效的提高學習效率。(2)培養學習興趣。課堂是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最佳時間,少批評,多鼓勵,調動大家全員參加。(3)加強聽力技巧的培養。古人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應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掌握學習規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4)運用多媒體,有效地級中學生的聽力注意力。我們可以投影將圖片擴大,一副生動的動畫,配上聲音更能引起學生興趣,促進聽力掌握。
總之,課堂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渠道。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以及注意力集中的持久性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在當今課程改革中,教師應站在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高度,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以一切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根據自己任教班級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個性特點,讓學生以自己的內部需要、學習風格和外部學習環境為標志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無論是什么教材,無論是什么教法,只要是從實際出發,從效果出發,只要是適合學生自主地去學習,去探究,去學會解決問題,學生就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成功的快樂,全面健康的發展,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單位:吉林省長春市高新興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