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可以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淵源,尊重世界各國的多元文化,汲取人類優秀文化的豐富營養。小學一年級,作為孩子學習生涯的起始階段,也是培養孩子課外閱讀的黃金段。有效進行課外閱讀指導,將對孩子終生閱讀起到決定性的重要作用。我們提出讓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和孩子一起走進書籍的海洋,親子共讀,讓老師家長引領著自己的孩子與古今中外的文學巨匠們展開心靈的對話。所謂“親子共讀”,即家長確立和孩子共同成長的理念,以良好、開放、多樣的家庭學習氛圍,與孩子共處、共學,讀懂孩子的個性、情感需求,與孩子共享成長的樂趣,一起發展。
推薦適合孩子的優秀讀物:小學一年級的孩子社交能力和語言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發展,想象力強,求知欲旺盛。他們能夠有條不紊地將自己的想法或聽來的故事講給別人聽。圖文并茂的繪本就成了最好的選擇!在一年級上學期,我向孩子們推薦了《我爸爸》、《我媽媽》《有那么一天》《活了99次的貓》《爺爺一定有辦法》《大腳丫跳芭蕾》《愛心樹》《大衛不可以》《大衛去上學》《大衛惹麻煩》……等幾十本中外經典繪本,并利用閱讀課和每天早午讀的時和孩子們一起閱讀繪本。
學生們學習了拼音以后,我逐步向孩子們推薦了《米小圈一年級》(四本)《小屁孩日記一年級》《神奇校車》第一輯10本。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繪本對于一年級的孩子有著無限的魅力,更能夠激發孩子的閱讀熱情。
探討親子共讀的有效方法:我們和家長、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嘗試,積極研究“親子共讀”最好的方式。
1.給孩子足夠的讀書時間。有了好書要慢慢閱讀,慢慢消化。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千萬不要讓過多的作業、興趣班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連靜下心來讀書的時間也沒有。讀書時間不一定限制死,只要有空,孩子有興趣,都可以和孩子一起讀書,最好是坐在光線好的地方,沙發、床上、地板都可以,讓孩子坐在你的胸前,環抱著你的孩子,共同打開書,這樣,你們的視線是一致的,也可以同時播放一些很輕柔緩慢的音樂。其次,家長要指導學生學會利用時間,尤其是對自控力差的小學生來講,家長要指導他們學會利用零碎的時間進行閱讀。如早晨、中午、入睡前,五分鐘,十分鐘都可以,讀書也可長可短,貴在堅持,養成習慣。
2.與孩子共讀一本書。常聽家長們抱怨,我這孩
子就是不愛讀書,貪玩,成績很差。老師就要幫助家長找到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喜歡讀書。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總是會問家長,您喜歡讀書嗎?您每天都讀書嗎?
人類的早期學習曾有一個階段,是模仿學習,在孩子模仿學習方式為主的那個時候,你讓孩子模仿了些什么呢?沒有家長的言傳身教,僅有口頭的語言告誡,最多培養出一個只會說說的人,于行為無益。因此,要讓孩子喜歡上閱讀,家長必須親自和孩子共讀一本書。
那怎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呢?一是自讀感悟,指“子”在“親”的督促、引導下,自主閱讀、感知材料,自主領悟、體驗閱讀。二是互動閱讀,指“親”與“子”以互動的形式開展共讀。三是討論,這是親子共讀最重要的學習方式。“討論”是“親子共讀”中訓練孩子學著理解問題、闡述觀點、提高聽說能力的重要途徑。如果只讀不表達,孩子沒辦法真正轉化為學生內在的一種素養。表達可以是書面,可以是講故事,閱讀要和交流結合在一起!
上學期,除了繪本閱讀之外,我還想家長們推薦了《神奇校車第一輯》,這套書里面生動形象地介紹了很多科學知識,為孩子們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可是這套書讀起來并不是那么好理解的,這就需要家長的參與,家長和孩子一起討論書中的內容,一起研究書中的任務,探討喜歡的人物……同一本書對不同的人來說,領悟的意義有所不同,而與家長一起閱讀讓孩子有了更多的新奇感,促進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激發了孩子的閱讀熱情。我要求每讀完一本書,親子之間就要完成一期小報,這就是一種表達的方式,也是一種成果的展示。
多元評價激發閱讀興趣:全新的評價機制,不是把眼光只放在孩子的學業成績上,而是在關注學業成績的同時,去發現和發展孩子多方面的潛能,幫助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肯定、贊美、欣賞、鼓勵是精美的心靈美食。在家庭讀書活動中,強調的是全家沒有壓力的讀書、分享,但它的持續需要所有家庭成員的共同參與和支持,彼此之間適時給予肯定與贊美。在孩子出現厭煩情緒的時候,加以引導、提醒,鼓勵。
學校可以適當舉行閱讀評比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得到成就感,進而推動孩子喜愛讀書,最終養成終身讀書的習慣。(單位:河北省承德市橋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