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詞具有審美意義要從思想感情和表達手法兩個方面去判別。李清照晚年的愁情詞就具有特殊的審美意義,體現在思想感情上將自己的不幸轉變為對國家的擔憂,表現出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在表達手法上,多種手法的運用,臻與化境。
強烈的歷史責任感:李清照晚年時候的愁情體現出國破家亡后的愁情,真實地表現出了歷史的縮影。 正如當代文學家評論家劉大杰在《文學發展史》中所說的“她是那個時代的犧牲者,她的悲劇間接體現了歷史的悲劇。她抒的情、寫的恨,表面看來是個人的,實際上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社會基礎。”當我們將李清照與魏夫人進行比較時候就可以發現兩人的差別,魏夫人的詞具有纏綿綺麗的詞風。 宋代的理學大家、文學大師朱熹,對李清照和魏夫人的詞都很推崇:“本朝婦人能文,只有李易安與魏夫人。”魏夫人較為完整的作品我們是很難讀到的,僅僅也只是在一些評論中獲取一些,雖然說魏夫人也曾經顯赫一時,但是她的詞也只是抒發個人的情懷而已。隨著時間的流逝,她的詞也還是鮮為人知。然而李清照的詞就表現得較為獨特,她的詞影響著后人,她的藝術技巧受到了人們的推崇,她的詞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更加的博大精深,體現出了較為強烈的歷史責任感。
表達手法臻于化境:所謂化境,就是自然準確,看上去使用了比較平常的語言,其實卻是出神入化,獨具匠心,前人看上了李清照所具有的藝術特色,稱為易安體。她善于用樸實的語言創造出較為生動的藝術形象,體現出晚年詞作獨特的藝術魅力。在李清照的詞中善于使用疊字。例如《聲聲慢》中尋尋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將自己的空虛寂寞之情描寫的淋漓盡致。善于運用意象將愁出神入化了。也善于使用鋪張,“怎一個愁字了得”是將無窮無盡的愁直接的表現出來,這種愁情則讓人們回味無窮,感慨萬分。夫死國亡,窮困潦倒的晚年生活中,她的詞卻達到了純熟完美的境界。詞人擔憂自己的同時,也在為天下的百姓而感到憂愁,這就讓自己高尚的境界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后期所表現出來的愁,絕對是一種特殊的愁,它不同于少女時代的閑愁,也不同于少婦時代的離愁,而是與自己的命運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的一種博大的胸襟。而這種情懷是之前從來都沒有過的。李清照抒寫愁情,她的詞作特別突出,可謂是婉約派的代表,王士禎說“婉約以易安為宗”但是李清照詞的題材也比較窄小,這與她生活的經歷是密不可分的,同時也受到了詞體自身的限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限制對于她的曲子詞所具有的特質打下了
堅實的基礎。
詞中蘊含著悲劇色彩:李清照的詞對愁情真心的傾訴,這就讓作品表現出來了一種悲劇的色彩。更加具有迷人的感情魅力。悲劇在古希臘人的眼里是十分高尚的,它可以使人的心靈得到凈化,中國自古以來也將悲愁作為了審美標準。封建社會讓人感覺有些黑暗和苦難,然而它們卻深深地印在了人們的內心深處,也就觸發了人們情欲中的憂愁十分發達的心理機制。一般來說在現實中,柔弱而又美麗的事物總是摧殘、毀滅,感慨時光短暫,時間易逝。文學欣賞的過程中,人們往往將自己的同情放在了弱者身上,在他們的身上發現情感的寄托,引發自己強烈的共鳴。人生中最珍貴美好的生活內容包含著青春愛情婚姻跟家庭。但是李清照的詞除了很少量作品中明朗愉快的色彩以外,大多數都蘊含了憂郁哀愁的色彩。這里面有對青春的感嘆和對博愛的憂愁,相思的苦悶,悼亡的哀痛。感情深淺與內容各不相同。但卻都能將愁情和感傷分離出來,春花秋月等景物中也含有悲情,山水中也蘊含愁情,糾結悲涼,甚至還感嘆蒼涼。人說李后主的詞是用“血”寫成的,(《人間詞話》),李清照的詞不也是這樣嗎?悲愁傷心的情緒含有消極、消沉的一面。但是反面卻又掩藏著追求美好生活的積極,在她感傷的言語中,我們深切體會到了詞人對美麗人生,高尚品格,美妙愛情,快樂生活的一片癡迷。而且詞作也都將詞人真實的內心情感流露出來,深情與真誠的品格也蘊含在了其中,這也就讓詞有了較為豐富的藝術感及震懾力。 詩人繆塞說:“最優秀的詩篇是最絕望的,有些不朽詩篇浸滿著眼淚。”雖然說李清照的詞題材有些狹小,重復描寫的也都是為人們所知的傷春之情,離別愁緒以及故國情思。但是她運用的不新穎的題材,卻讓大批的讀者征服了。成功的妙訣就在于愁情詞采用了情景交融,藝術境界也是美麗生動。這些富有意境的作品讓讀者讀了并未感覺陳舊老套而是新穎獨特回味無窮。愁情就好像是一套漂浮的長裙,一方神奇的面紗,詞蘊含在其中,確實有一種高尚而又傷感的美質。李清照的詞融入感情在景物中,景中也有情,愁則成為了詞的骨干,成為了美麗畫面的點綴,讓整個場景都變得活靈活現了。緊密統一,互相關聯。將內心的愁通過美妙的意境生動的表現出來。李清照使用了多種藝術手法,像人們訴說著自己的愁情,真實的情感與形式的完美相結合,使易安體產生了獨特的藝術魅力。李清照的詞十分感人,具有豐富的審美意義。(單位: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掛蘭峪鎮大鹿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