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提出:“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率至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以上諸多論述都在強調“少教多學”的教學思想。由此可見,少教多學作為一種教學思想,它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是教育研究者對教學關系進行深入思考后得出的教學命題,成為教學改革者堅持不懈的追求。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深入實踐“少教多學”觀:
閱讀教學的特質及要求:1.閱讀是一種智力活動。從語文心理角度說,閱讀活動是從看到的言語向說出的言語的過渡。在這個活動中還不是機械的把原文說出來,而是通過內部言語用自己的話來理解或改造原文句子、段落,從而把原文的思想變為自己的思想?!碑斎藗冮喿x時,首先用視覺感知文字符號,然后通過分解、綜合、概括、判斷、推理等思維活動對感知的材料加工,把經過理解、鑒別的內容歸入或并列于已有的知識結構之中,存儲起來,根據需要隨時提取并加以運用。在這個過程中,閱讀者要用自己的言語來理解改造原文,把原文的思想變為自己的觀點。所以,同樣的文字材料對不同的人所代表的心理意義是不完全相同的。2.閱讀教學是一種對教師和學生要求都很高的智力活動。閱讀教學的作用就是教師引導學生盡量發揮大腦的閱讀功能,教會他們如何迅速、準確地接受和理解文字信息,選擇文字信息,存儲文字信息,加工和整理文字信息,從而培養他們的語文能力、審美情趣和健康的情感、意志等。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體內容,是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結合的主要形式。閱讀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要使學生讀懂和會讀文本,但其活動的形式又絕非局限于“讀”本身,它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是由師生同步活動、多向交流、相互作用、共同發展的多層次的動態過程。3.閱讀教學應當尊重學生的主觀感受。閱讀是從語言符號系統中提取和吸收信息的過程,也就是將看到的文本語言感悟、理解、體驗、內化,繼而轉化成自己富有個性色彩的言語過程,因而它是極富個性化特點的學習活動。
當前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1.文學作品就是文章。這是把文章當成學知識的模板,這種思想指導下的語文閱讀教學,背離了文學的本性,把一切文學作品都當作文章來教,模糊了文學與文章的界限。直奔概念而不是直奔形象,教師確定一個主題或給出一個概念,讓學生在作品里找細節、找根據,用固定的標準和套路教文學作品;2.貼標簽式的人物分析,只見共性不見個性;3.不深入研讀作品,曲解文本精髓;4.局限于瑣碎的語言分析,對平實語言和作家風格不甚了之;5.習題式的教學設計和答題式的教學過程,讓語文教學變得索然無味,缺乏美感;6.完全按教案預設推進教學,對學生的發現、質疑漠然視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蹦敲?,教學過程應是教師教學生怎樣去學的過程,其實,不是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而是缺乏科學的訓練。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自我管理,需要教師有更多的教育智慧。我們的語文課,不是看你老師在課堂上有多會說,而是要看學生是否有效參與,是否會學習,是否將自身的這種能力轉化為學生的能力。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深入實踐“少教多學”:1.著力構建先學后教,自主探究式的教學模式。首先要精心設計制定學習預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果條件允許,各年級都要有學習預案的內容。其次,教師在課堂上要放手讓學生質疑問難,這很關鍵。使得閱讀中產生的問題從學生中來,再回到學生中去,培養學生自讀自悟,學會學習。教師只在學生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點撥提升。三是在閱讀教學中充分利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多給學生展示交流的機會。2.引導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策略與方法。我們在教學中要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構建閱讀教學模式,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往往我們說學生不會學習,其實是我們老師不會教,不懂得訓練學生。學生的學習方法是老師教出來的,我們可以選取典型的課文教學生學習方法。如:寫人記事類的文章抓住人物語言、動作、心理等,體會人物的性格品質;寫景的文章,抓住用詞、采用修辭手法的句子品讀;適合提問題學習的文章,多讓學生思考:哪些問題是有價值的?最后,體會選取典型事例記敘的好處。此外,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真正實現“少教多學”,正確解讀教材必不可少。
正確解讀教材是語文教師的一項很重要的基本功。要想使學生掌握有效的策略與方法,就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精心備好每一節課。在備課中,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思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落實主體地位的環節。要深入思考每一篇課文,哪些地方學生能讀懂,哪些地方讀不懂,為什么讀不懂,用何種策略才能引導學生讀懂,精心設計教案,引導學生想學、會學、樂學,進而在學習中學會思考和學習,真正實現“少教多學”。(單位:貴州省福泉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