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生發(fā)展的基礎。”那么,語文課程規(guī)定的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內容有哪些?那就是“語文課程應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在總目標中也強調:“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簡單地說語文教學就是要落實好聽說讀寫這四個字。那么,在我們自己的教學中,如何優(yōu)化聽說讀寫的教學過程,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呢呢?以下是筆者的點滴思考:
一、優(yōu)化“聽”:傾聽是學習語文的精髓。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每一學段均對學生“聽”的能力做了具體要求。學會傾聽是一種能力,一種習慣。生活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幅五彩繽紛、色彩斑斕畫卷,我們在大飽眼福的同時,要學會用耳朵聆聽生活給予我們的奇妙聲響。聽,鍋碗瓢勺“叮叮當當”的碰撞聲,宛如生活伴奏曲;課間孩子們的歡呼雀躍聲,有如一股清新質樸的氣息迎面撲來;家人因一時不快發(fā)生口角的抱怨聲,就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節(jié)劑……也許你會認為這些節(jié)奏緊湊強烈的聲響給人一種忙慌緊張的感覺,不妨來聽聽夜晚的輕柔聲:夕陽西下,余輝灑滿院落,母雞殷切地呼喚雞雛們歸巢的“疙疙”聲,很容易讓人想起站在家門口的母親正在焦急地呼喊忘記了時候回家兒女們的話語;柔弱的燈光下,母親為使襁褓中的嬰兒盡快地入睡發(fā)出節(jié)奏感強而溫柔的拍打聲;走在偏僻幽靜的鄉(xiāng)間小路上,微風習來,吹過臉頰的細柔撫摸聲;晚飯后,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被劇情感染地潸然淚下而發(fā)出細弱的抽噎聲……生活給予我們的聲響豐富細膩,我們越是能靜下心來用耳傾聽,沉浸其中,我們的心靈將會越敏感豐厚,越能捕捉到它們。
二、優(yōu)化“說”:口頭表達能力的養(yǎng)成訓練是語文教學承擔的重要使命,也是學生必備的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為何孩子開口最先會喊的是“爸爸、媽媽”,就因為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先接觸到的人,是孩子生活中最先面對的也是最重要的內容。可見,生活對于孩子“說”這種能力的養(yǎng)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要引領孩子多走進生活,貼近生活,并適時地引導他們把生活見聞及感想表達出來。我們看到同齡的孩子中,有的講起話來滔滔不絕、口若懸河,而有的孩子卻無話可說,沉默不語,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除去性格的因素,主要取決于他們與生活的“親近度”。越是生活經歷豐富、深入生活的孩子,其可說的話題就越廣,所謂“見多識廣”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教學中,我們應給予學生充分的“說”的時間與空間,并鼓勵他們努力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來談自己的認識與感受。
三、優(yōu)化“讀”:“文章不是無情物,字里行間總是情”,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與情感的結晶。如何才能檢驗學生是否理解體驗到文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思?一種簡單有效而又非常重要的方法便是學生的朗讀。為使學生通過自己有感情與個性地朗讀來傳達對文章內容獨特而深刻的把握,教師就要找到學生與文本中蘊含情愫的共鳴處,抓住這個切入口進行指導,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愛如茉莉》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無需讀幾遍課文便能說出“我感受到了爸爸媽媽之間的愛”之類的話,這時聽學生的朗讀總覺得平淡無味,沒有令人稱快、咀嚼回味的余地,這說明學生并未真正通過文章關于爸爸媽媽執(zhí)手相眠的細節(jié)描寫體會到父母間這種真摯細膩如茉莉般平淡無奇卻芳香怡人的真愛。于是我請學生閉上眼睛,靜思默想,“平日里,你能從哪些細小的地方感受到父母對我們的關愛?”學生沉默幾分鐘后,再請他們在小組內交流,然后以“我認為父母對我的愛,就是……”的句式來表達,學生的回答可謂精彩紛呈:“父母對我的愛,就是每天為我準時做好飯菜”“就是媽媽每天為我背上書包,一直把我送到家門口”“就是每當我進步時母親的笑容;當我犯錯誤時母親的諒解”……就是這樣短短幾分鐘與生活“接軌”的活動,對于突破難點,深化學生對文本的領悟,學生情感與心靈的陶冶,正確人生觀的樹立,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優(yōu)化“寫”: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可見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又一重要使命。而在實際教學中,經常看到許多學生愁于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迫于無奈,寫出來的文章也大多是干澀無味,如同嚼蠟。何故?生活是如此的多彩多姿,學生卻無言可表,說明學生沒有真正地深入到生活中去。或許是對平常反復的生活習以為常了,或許是察覺到了生活并未細心體會,抑或是體味到了生活卻沒有及時寫下來,時間一長也就淡化了……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審時度勢,巧抓先機,引導學生用心去審視生活、聆聽生活、感悟生活、記錄生活,唯生活能為學生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
語文教學只有注重落實聽說讀寫各項任務,善于抓住聽說讀寫的連接點,才能使語文能力全面提高,才能實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的協(xié)調發(fā)展。(單位: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縣董干鎮(zhèn)馬波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