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習慣是孩子一生的財富,孩子的閱讀習慣和語文教學效果有著緊密相關的聯系。本文就怎樣有效開展小學課內閱讀的途徑進行研究,以期構建真正的課內外閱讀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閱讀習慣 課內外閱讀 整合 有效途徑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在小學期間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應該達到145萬字以上。對于這一要求,我們也在不斷探索整合課內外閱讀的有效途徑。我們以課堂為切入點,著力尋求能夠課內外結合的有效連接點,使得我們的課內外閱讀相互結合,互相補充,在課內閱讀中理解不充分的擴展到課外去閱讀,大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讓學生的閱讀量得到保證,為以后打下良好的基礎。
課內外閱讀的現狀:現在電子產品花樣百出,相對于書籍,電視、電子游戲等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外很多學生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的習慣,所以學生普遍對閱讀的興趣不高。還有的學生更注重對課本教材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課后也是對相關知識點的練習,基本上不看教材以外的書籍。即使有部分學生能夠做到經常閱讀課外書,但是沒有做好課外拓展與課內學習的平衡,致使閱讀的成效并不高。
開展課內外閱讀的途徑:(一)閱讀主題上的銜接。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以單元組元。在閱讀教學中就可以根據這一特點開展同主題的課外閱讀,按照主題來選擇課外閱讀的內容。比如《巨人的花園》一文,就可以引導學生們閱讀同作者王爾德的其他的童話作品。當然我們也可以從童話這個體裁特點來延伸,讓學生閱讀其他的童話作品,如格林童話等童話作品,等等。一方面可以加強對課本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小學階段就養成自己主動閱讀的好習慣。
(二)閱讀內容上的銜接。可以把相同內容的文章來讓學生進行閱讀,比如有一些是寫人的、敘事的、描寫景物的課文放在一起讓學生來閱讀。比如:《宿新市徐公店》在學習完之后,我們可以根據課上內容來進行選擇課外的幾首反映兒童生活的古詩來拓展閱讀,以期更好的理解這一內容。這樣不僅可以實現教材和課外的有效結合,還可以更好的打開孩子們的閱讀面,使得孩子們的閱讀面變廣。
(三)寫作方法上的銜接。在每一節課結束后,可以根據課堂上的學習內容、題材或者是寫作特點,向學生推薦相同方法的課文來拓展閱讀,這也是對課內外閱讀的一種有效結合。在課后更好的閱讀,一篇課文僅靠課上學習是很難使得學生全面深入理解,在課堂上也不可能關注到學生所有的興趣點,所以在課上的一些疑問和好奇,都會促使他們在課下去閱讀相關的課文來解決自己的疑惑。在教學中我們可以依據課文的本身特點來進行補充探索性的課外閱讀,進行與內容相聯系式的閱讀。課外閱讀,興趣是第一老師,有了閱讀興趣的支持才可以開展持續性閱讀。
(四)補充相關資料與課文進行銜接。在課上閱讀中,每篇文章都有它特定的寫作背景。據此我們在課上講的文章,尤其是距離我們比較久遠的課文,就可以把相關的背景資料作為課外閱讀的內容,加強課內外的銜接,對課文更好的理解。比如,表現人物愛國主義精神的課文,可以補充閱讀當時的歷史背景,使得學生更好地體會人物的愛國精神;在小學期間就可以培養很好的愛國主義精神。還可以通過課前布置閱讀作業的方式進行閱讀。每次在進行下一堂課之前給學生們布置一些作業,來收集下堂課所學的一些知識,進行課內外有效閱讀。還有教材中的一些文章的知識性都比較強,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就可以引導學生們課前搜集相關的知識資料,來自我啟發在課文中值得探究的內容,增加了學生自助學習的能力。而且,因為學生在課下都下了功夫去閱讀所以在上課時學習的效率也可以大大的提高,并且在課堂上還可以交流探討各自閱讀的內容,互相學習。
(五)用課外閱讀補充課內閱讀。我們可以以教材內容為主要閱讀對象,一篇的一篇的學習閱讀之后,用課外的閱讀來進行更好的回顧學習,有意的拉近課內外閱讀資源,這樣不僅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還可以大大的激發學生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根據教中各單元的內容,以單元主題為主線,以線串面可以大大地提高閱讀的篇幅。使得他們即豐富了課外閱讀量還可以對課上學習的內容進行很好的回顧。
開展課內外閱讀的意義:通過有效開展課內外閱讀的途徑研究,可以使得小學生在課堂上所不能了解的背景在課外閱讀上得到補充。通過這些課內外閱讀的途徑使得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閱讀從小學做起,做一個閱讀大國,當然也得從頭抓起。現在閱讀量的減少是值得深思的,小學是學生習慣養成的特殊時期,在此期間有了閱讀的習慣,那么以后就會很好的進行閱讀。
在小學教學中如何加強課內外閱讀的有效銜接對于我們有很重要的思考,可以提高課內外的聯合,緊緊的注重課內外閱讀的聯系,使得學生們的閱讀量能有大的提高。在此基礎之上,小學生的閱讀習慣在養成之后,對于國家倡導的讀書計劃才可以實施。因此,本文提出了如何有效開展課內外閱讀的有效途徑,希望以此為參考,使得小學生的閱讀量得到提高(單位:河北省承德市橋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