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優化小學課堂教學結構,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已經是我們一線教師的努力方向和奮斗目標,質疑討論、變式練習必然成為課堂的必要環節,“于無疑之處生疑” 既能順應兒童的心理特點,又給兒童發展思維能力的時間和空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以訓練和發展學生的思維為核心,通過恰當的思維訓練,使他們的思維得到自主、充分、和諧的發展。
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內容時,體積對學生而言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一開始學習體積概念時,我運用《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入,借助實驗幫助學生理解概念,這種形式非常有益于學生理解。而后面的教學中,借助實物教具來理解更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在直觀觀察、動腦思考中理解了不易講清楚的內容,因此對于體積這部分的內容,感覺學生理解的比較到位,也對涉及到的練習做了較多的變式,促進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以下是我對“形變體不變”這一規律的研究:
規律的發現:在剛開始學習體積的第一課時后的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題目:通過練習學生很快發現:這四個圖形的體積是一樣的,都是4立方厘米。由此我們接著研究:為什么這四個形狀完全不同的圖形體積會一樣呢?通過仔細觀察圖形,我們發現這四個圖形都是由4個小正方體組成的,而每個小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所以4個圖形的體積都是4立方厘米。從而進一步延伸:如果仍然用4個小正方體拼成其它的圖形,它們的體積又是多少呢?有了剛才的研究結果,學生很快就能得到,用4個小正方體拼成其它的圖形的體積一定也是4立方厘米。由此就會得到這樣的結論:只要是由4個小正方體拼成的圖形,無論什么形狀,體積都是4立方厘米;也就是說,在拼的過程中,只要拼的小正方體的個數不發生變化,它們的體積就一定不會發生變化,而跟它的形狀變化沒有關系。因此我們就可以把這個規律總結成:形變體不變。有了這道題目的研究,接下來的題目學生們就輕松地解決了,而且都自覺不自覺地用到了這個規律。
規律的應用:在后面的練習中,學生經常遇到類似這樣的問題:有一塊棱長是8厘米的正方體的鐵塊,現在要把它溶鑄成一個寬2厘米,高1厘米的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長是多少厘米?起初同學們總是由于不得要領而覺得無從下手,后來在我們師生共同分析之后,大家恍然大悟。由于熔鑄鐵塊是離學生的實際比較遠的,所以我們就找小正方體來代替演示,沒等演示開始就已經有不少學生領悟了題目的關鍵:形變體不變!為了讓全班同學都理解,我們還是認真地演示完了題目,當然也準確地解決了問題。
規律的實踐:在學習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時,首先是讓學生想辦法測量出不規則物體,如橡皮泥、土豆等的體積,學生很快就想到了將橡皮泥捏成長方體或者正方體再測量計算的方法,而對于土豆,有了烏鴉喝水的啟示以及前面液體的體積,學生就想到了用排水法來測量土豆的體積。這兩種想法都屬于轉化的思想,而此處依然有一個重要的轉化前提:形變體不變。其實很多學生并不清楚這是轉化的前提,但大多數學生都想到了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磥韺W生已將這個規律內化為自己知識的一部分,在潛移默化中消化和應用了,這已是學習的最高境界了。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最有效的辦法是通過解題練習來實現。因此設計好練習題就成為能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一環。一般地說,課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數量的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練習題。但是不一定都能滿足教學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級的情況不同,課本中的練習題也很難做到完全適應各種情況的需要。因此教學時往往要根據具體情況做一些調整或補充。設計練習題要有針對性,要根據培養目標來進行設計。
近幾年,在優化小學課堂教學結構,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研究中,以把質疑討論作為課堂教學的必要環節,“于無疑之處生疑” 既能順應兒童的心理特點,又給兒童發展思維能力的時間和空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以訓練和發展學生的思維為核心,要通過恰當的思維訓練,使他們的思維得到自主、充分、和諧的發展。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傳授知識,讓學生學習、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更要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這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單位:貴州省貴定縣昌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