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好的課堂過渡語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語文課堂內容的學習興趣,還能增強教學效果。語文課堂需要藝術教學,新時代的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必須富有新意才能占領優勢,才能受到學生們的一致認可和普遍歡迎。藝術的教學過渡,會使教學全過程節奏清晰,又環環相扣,渾然一體,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整體效果。教學中各環節過渡的效果與課堂上師生情感的交流、信息的傳遞,注意力的轉移等心理因素是否協調有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說,巧妙的教學過渡,應滲透提示性、遷移性、邏輯性、形象性等因素。
一、課堂過渡語的作用:有魅力的課堂過渡語,不僅可以實現教學環節之間的轉換,而且可以較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能大大地提高學生的腦力勞動效率。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過渡語的語言一般都是比較簡練活潑而富有趣味的,小學生容易被這樣的語言所吸引,從而引起他們的注意,引發他們進行相應的思考,激發他們的思維。(二)串起全文的線:老師上的每一節課都是由各個教學環節組成的。各個教學環節的實施,便構成了完整的教學活動,體現著教學思路。如果在各個教學環節之間缺乏一定的過渡語,那么整節課就會顯得零零散散的,毫無頭緒,也就不能達成這節課的目標。學生由于抓不住知識的重點,也就無法形成清晰的學習思路,收獲就相對比較少。(三)觸發學生的思:生動的過渡語,往往可以打開學生的發散思維,使學生的頭腦新穎、獨特。通過閱讀,他們很快就知道事物之間錯綜復雜的聯系。在此被他們一覽無余。
二、過渡語的方式
1、串聯式過渡: 通過富有藝術情趣的問題的創設,將教學內容用巧妙的過渡串聯起來,以實現課堂教學內容的轉換和課堂整體結構安
排的天衣無縫。我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運用了一系列富有藝術情趣的設問語言,把學生安然地從一個波峰送到另一個波峰上去時,一堂課就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
2、提示性過渡:閱讀課文從形式到內容,在涉及的事物或現象之間,都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有目的地提示課文的某一方面,啟發學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舉一反三”地聯想,從而在揭示“來龍去脈”的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使教學從一個環節到另一個環節,自然勾連,上下貫通。更深地了解了人物的內心,感悟了課文中心思想,培養了思維能力。
3、懸念式過渡:學生高效率的學習,需要有下個良好的思維環境和心理態勢。懸念過渡,就是以激發求知欲,發展學生思維為目標的過渡方法。它利用學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通過設置懸念,使學生產生對知識的關切和渴望心情,達到與教師心理同步。
4、遷移性過渡:利用語言材料之間的內部外部聯系,通過聯想,類比,進行知識遷移,以起到緊密銜接作用。
5、情境式過渡語:情境式過渡語,就是通過各種情境的創設,來實現課堂教學內容的切換。
6、類比式過渡語:在講從多方面進行教學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講完第一個內容時,為引出下部分內容,就可以設置這種類比式過渡語,使教學內容過渡自然,這樣就自然地引導了學生學習下一部分內容,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7、一貫式過渡語:在教學并列關系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所學內容設計一個一貫式過渡語,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
8、總結式過渡語:在講讀課文中,當我們在講完一部分內容后,往往會先總結這一部分的內容,再設置一句提問式的過渡語,這樣既總結了前文,又可為下部分內容的學習提出一個有意義的問題,引導學生去閱讀下文。這類過渡語一般用于教學環節之間或課堂教學環節之末,起到一種綱舉目張的作用。
9、激趣式過渡語: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氛圍,教師往往可以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置激趣式過渡語。
總之,教學過渡是存在于教學過程中的客觀現象,是必不可少的的中間環節,合理使用過渡語有利于對課堂教學的組織與調控,而且會大大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因為教學有了啟承轉合,才能成就生氣靈動的課堂。課堂過渡語的導引性和銜接性。因此,在使用上一定要注意得體自如,淡而無痕,在“導”與“接”上顯能耐。有魅力的課堂過渡語是滋潤學生心靈的甘泉,是教師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金鑰匙。憑借教師的過渡語,才能使教學的過程嚴謹、有生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自主地學習課文,全面深刻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單位:廣西來賓市興賓區平陽鎮學校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