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實施以來,教師想辦法創設豐富多彩的情境,有趣的數學情境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多了。不過,很多一線教師都有這樣的一種感覺,現在學生的數學能力不如以前的學生。是什么原因呢?我想這與現在的課堂教學重情境輕思考有關。課堂教學確實需要創設情境,但要注意去除情境中非數學性的因素。只有在情境中抓住數學知識的本質屬性,彰顯數學學科的本身魅力,引導學生積極地數學思考,真正深度發展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數學素養才會得得到提升。
創設數學情境——新課程提倡課堂教學中創設數學情境,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情境應該是在有趣的情景中蘊涵著一些有思考力度的數學問題。如果教師呈現的問題,學生只是停留在情境的表面,被與數學無關的因素干擾,而不能進入數學實質性的領域,那么這種數學問題在數學教學中是毫無意義的。因此,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該把激活數學思維放在首位,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引導回顧反思——老師們在教學時總是有這樣的現旬,將解決問題的策略當作解決問題來教,把它當作傳統的應用題來學,讓學生學會了解決問題就認為任務結束,使得解決問題得不到有效的升華,這就會使學生對解決問題的策略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感性階段而少了理性思考。教材的編排意圖,不僅要學會解決問題,更要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形成策略。這就需要教師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在反思中回顧,在回顧中總結,真正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
抽象本質建模——數學思考是否有效反映在這個學生能否從問題情境中抽象出問題的本質屬性,建構出合理的數學模型。從思維角度上說,就是凸顯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如:《認識小數》一課的教學,主要分為三個層次。首先,從人民幣入手,初步認識小數。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認識橡皮0.4元就是4角,再聯系分數,得出4角=元 =0.4元;再舉一反三,認識一元中其它的角數,并概括規律:幾角等于十分之幾元,也等于零點幾元。第二,聯系長度單位,進一步認識小數。先在米尺上找小數。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長多少?通過交流得出1分米=米 =0.1米。同理,幾分米等于幾分之幾米,也等于零點幾米。也就是零點幾米表示十分之幾米。第三、抽象建模,揭示小數的意義。從正方形中找小數。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涂出其中的一份,用什么數表示陰影部分的面積?任意涂出其中的幾份,并寫出相應的分數和小數。學生動手操作后,交流匯報發現的規律,十分之幾可以寫成零點幾,零點幾也就表示十分之幾。在不知不 覺中讓學生建立起數學模型,領會替換的 數學思想,感受替換的思考過程。
變式題組練習——課堂練習是鞏固知識、加深理解、形成技能、發展能力的重要環節,但教師不能簡單機械的練習重復做。教師要注重挖掘教材習題的內涵,設計靈活多樣的練習或題組,在鞏固練習中激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圓的面積》的練習,在推導圓的面積時用到正方形,這里可以設計變化的題組練習。在正方形畫一個最大的圓,正方形的面積是20平方厘米,圓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可以先將正方形平均分成4個小正方形,每個小正方形的面積是20÷4=5(平方厘米),也就是說半徑的平方所表示的面積是5平方厘米,圓的面積就是3.14×5=15.7(平方厘米)。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正方形里最大的圓的面積是正方形面積是。在圓里畫一個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是20平方厘米,圓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也可以先將正方形平均分成4個等腰直角三角形,每個小三角形的面積是20÷4=5(平方厘米),那么半徑的平方所表示的面積是5×2=10(平方厘米),圓的面積就是3.14×10=31.4(平方厘米)。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圓里最大的正方形,圓面積是正方形面積的。在圓里畫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在圓外畫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圓里面正方形的面積是20平方厘米,圓外面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根據上面兩題,可以知道,圓外面正方形的面積是圓里面正方形面積的2倍,所以圓外面正方形的面積是20×2=40(平方厘米)。這樣,就充分挖掘了“半徑的平方”這個知識的本質,學生對圓的理解就會更深刻了。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們要淡化非數學的情境,突出數學的本質,引導學生積極的進行數學思考,在具體數學學習中體會數學思考的實用價值。久而久之,學生的數學思考意識和思維能力才會得到逐步的提高,學生的素質才會真正得到提高。(單位:貴州省盤州市柏果鎮朝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