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的綜合性的特點,在教學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僅要求教師學識淵博,知識面廣,而且要有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和教學水平,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各種先進教學理論,樹立起新的教育觀念,掌握先進的技術與教學手段,合理選用并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才能更準確、更深入地分析和把握教材,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基礎發展和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學生的發展。
初中信息技術課屬于新興邊緣學科,有理科性質,也有人文特點。要軟化學科間的界線,使相關學科在內容上相互滲透,形式上相互補充,手段上取長補短,切實地進行學科整合。比如,一方面可以運用信息技術,通過多媒體、INTERNET來學習其他課程,另一方面,通過其他課程的學習,可以發現、補充信息技術課程所學的不足,促使學生對學習信息技術的擴展與深入。面向全體,是指不僅要照顧困難生、激發優秀生,更要關注中間的這部分學生,要“盯著中間,兼顧兩頭”,向學生展示清晰的思維過程,注重方法獲得的指導、總結。如在學習一段時間后引導學生思考、歸納“選擇對象”這一操作的方法,總結出鼠標右鍵無處不在的功能等等,學生掌握了這兩個方法,就可以解決操作中的一大片問題。另外,“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避免求難求多求全求快,及時了解學生情況,已會了什么,不會什么,理解什么,不理解什么,障礙在哪里,想學什么,對什么感興趣等,及時采取對策,或個別輔導、或分小組講解、或集體回授,夯實基礎,防止學生食而不化,奠定他們在信息處理技術層面上的基礎。
教學中可以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從學習、生活和社會實際中提取出為學生所熟悉、所喜愛的素材,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各子任務,各子任務之間相互聯系,形成循序漸進的梯度,組成一個任務鏈,讓學生踏著任務的階梯去獲得技能、建構知識、形成能力。但任務驅動并非萬能,要堅持科學、適度、適當的原則,避免神化和泛化。例如:在Excel的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制作一個圍棋盤,讓學生不知不覺的“玩”中掌握單元格區域的選擇,邊框、底紋的設置,自己名字的輸入,字型、字體、字號的設置,單元格的合并,日期、時間的設置等,并結合繪圖工具在上面“走”棋,對而學有余力的同學,可能考慮制作更加精美的橡棋盤與橡棋子。因為學生比較感興趣,參與積極性很高,事實證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師在教學中要滲透相關意識,讓學生意識到信息技術是信息社會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一方面,老師在課堂上盡可能結合身邊的一些實例來講述信息技術的應用,讓學生直接領略到信息技術作為工具的優異性;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憑借校園網或互聯網與學生進行交流(或交作業或發E-mail或在線交流等),加強學生對信息技術工具性的認識,提高學習信息技術的主動性。
即與課堂教學相聯系,為學生學習信息技術創造一個良好的應用環境,鼓勵學生大膽地使用信息技術為自己的生活與學習服務。如用Excel幫助管理班級財務,寢室室徽的制作、班報的排版與編輯,用PowerPoint制作幻燈片等,學生都可以用所學技能,來為其提供各種幫助,而這種實際需求又會激發學生更好地學生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信息技術實踐能力不斷提高,還有賴于第二課堂的積極開展。教師要鼓勵學生利用所學得的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或學習其他學科中進行豐富多彩的創作和信息交流活動,以學促用,以用促學。如研究性課題的研究,班級網頁制作,用Internet進行信息交流、資料查詢,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各種電子作品制作的競賽,這些不但有利于鞏固已學知識,拓展、加深所學內容,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各種創新思維,大大地提高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信心與熱情,極有利于學生實踐水平的發揮與提高。即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是在開放性的環境中學好信息技術的必要條件,筆者認為,正確的學習觀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最根本的內在動因。很多學習不理想的學生,其原因是往往是功利思想太濃,認為信息技術不要高考,“只要會考通過就成”,學不好也“沒什么損失”等,由此引發了許多不良的行為。因此,教師一方面要善于發現,耐心地開導并及時地加以糾正,另一方面,更要抓住其積極、向上的一面,多進行正面的引導,使其端正學習態度,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根據學生的基礎水平與學習特性的不同可通過測試、考查及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把學生分層,再依據各層的學習水平,制定各層的教學目標,設置不同的練習,目的是讓學得慢的學生來得及吃,學得快的學生吃得飽。學生的層數可根據學生具體人數與教師的管理能力來確定,通常分為A,B,C三層。隨著教師對學生了解及學生學習的快速分化,要及時地調整他們所在的層次以適應相對的變化。對于一些變化特別快的學生,可以一經發現,立即調整,推動、鼓勵學生由低層向高層遞進。
教師在巡回輔導時可根據各層學生的不同情況分層進行,對基礎好的少數A層學生,“幫導”的目標是拔尖,加深知識的深度與廣度,要求他們“立志向、善思考、自己走”,鼓勵善思考、善提問;對大多數的B層學生,目標是整體提高,要求他們“促內化、助遷移、漸放手”;對于學習困難的C層學生,目的是達標,重點為“抓基礎、養習慣、帶著走”,鼓勵他們敢實踐、敢操作、敢提問。同時,評價也要根據各層不同的特點分層進行。例如,C層學生往往有很強的自尊,對評價又非常敏感,教師可以放大其優點,一次大膽的提問,一次偶然的發現,一次主動的探索……,在全班充分肯定,多加鼓勵;對于一些不良的行為和做法可以在層內及時地加以糾正。總之,要強調評價對教學的激勵和促進作用,弱化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使它真正起到評價學生、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以推動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單位: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