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的改革,要求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把促進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在形成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強調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數學課程標準在教學目標定位上的顯著變化就是,“知識的傳播和落實”不再是教學的唯一目的,反之特別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和諧統一。在這“三維目標”當中,我認為情感與態度是學生認知的根本,過程與方法是學生認知的枝干,知識與技能是學生認知的花果。積極的情感與態度對知識與技能的形成和參與探索知識與技能的形成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應體現在具體的過程與方法中。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精心設計和諧課堂教學: 如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一節《確定位置》這一課,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確定位置的方法。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完成:
1、課前準備,初步認識。教師準備幾十張紙條,紙條上分別標有“第幾行,第幾排(豎為行,橫為排)由學生進入教室前隨機抽取,并根據紙條的提示找到座位。學生提前預習課文通過預習,感受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確定位置的方法。
2、課堂交流,形成共識。通過分組探討讓學生主動的參與觀察、操作與活動,能把思考的結果用語言很好的表達出來,同時引導學生積極交流和合作。如:先四人一小組進行討論,內容為:(1)找一找剛才進教室時紙條上:“第三行第六排”在哪個位置;(2)在地圖上如何確定一個城市的位置;(3)試著理解“經幾緯幾”,并找一找“經十緯十二”、“經四緯三”的位置;(4)判斷某次海戰中敵我雙方艦艇的準確位置。而后教師進行總結,得出“第三行第六排”應記為(3,6),幫助學生找出某城市的位置,和經幾緯幾的位置,從而得出確定位置的方法,有多種但至少需要兩個數據,即排數和號數、方位角和距離或經度和緯度等等。
3、深刻理解,自由探究。讓學生重新溫習剛進教室找座位的情境,然后聯想到看電影怎么去找座位、坐火車怎么去找火車站、敵我雙方進行戰爭怎么能找準敵人所在的位置等等,而后學生把自己的想法高聲喊出來:找出排數和號數,找出經度和緯度、找出方向角和距離等等。接著是議論聲、爭執聲響成一片。我肯定了大家的觀點:對研究的物體不同,所得的結果也就不同。學生感受到現實情境中確定位置方法的多樣性,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強了自我學習、自主探究的意愿,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從而充滿了學習的自信心。
創設主體體驗的課堂學習環境,營建和諧的課堂氛圍: 在常規的課堂教學環境中,每一節課的第一個環節就是引入。一堂課的開始若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帶入一種和諧、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建構一種主體體驗學習情景,教學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由于這個環節處于一節課的起始階段,所以它也正是調動學生情緒進入良好的課堂狀態、提高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學習興趣的關鍵環節。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于教師來說,如果抓住了引人的環節,課堂教學的效率就等于提高了一半。如,講“平行線”這一節課時,首先教師給學生展示出“雙杠”、“鐵軌”、“電梯”等圖片,然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理解領會,這樣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給學生以思考問題的啟示,也很好地引入了新課。有效的情景導入增強了學生的課堂主體體驗意識,調動了學生思維的參與,激發了學生學習的需求、愿望和興趣,達到了發展思維、培養能力的目標。
正確定位教師角色,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師生和諧互動: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數學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充分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確定位教師角色,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在新課程課堂教學中,為了把新課標精神真正落到實處,教師必須要轉變角色,教師不再是控制者,學生不再是服從者。在教學過程中應師生互動交往,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和諧統一,才使教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如:上“體積”的概念時,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情境入手。教師可以這樣問:“同學們,你們學過‘烏鴉喝水’這篇課文嗎?為什么烏鴉最后能喝著水呢?”學生們都爭著回答說:“學過,因為烏鴉把小石子一個個放入瓶子中,水位慢慢的升高,烏鴉就喝到水了。”這時老師接著再問:“水位為什么會升高呢?”學生回答:“因為小石子占了水的位置。”這時教師抓住時機,因勢利導,再進行實物演示,使學生帶著愉快和求知的心境,通過觀察,透徹地理解了體積就是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從而順利地掌握了“體積”這一概念。整堂課渾然一體,教與學也達到了和諧統一的目標。
當然,教學是一門藝術,是靠我們教師來編排,師生共演的。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確定新課程理念,擺正自身的位置,精心的組織數學活動,與學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并不斷反思、完善,精益求精,才能悟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數學教師。(單位:陜西省榆林市米脂縣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