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表達交流的能力。作為一名教師,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過多的強調知識的記憶、模仿,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使教學變得機械、沉悶,缺乏生命活力。
生物以實驗為基礎,通過實施探究性實驗教學,才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的開發。那么身為一線的生物老師,在課堂上如何適時適度地進行探究性實驗教學呢?下面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知識是教不完的,但是學會了探究方法可以進行課外探究,甚至終身受益。自從學生學會了“對照實驗”方法后,大部分學生喜歡上探究實驗,特別是對生物、環保感興趣的學生更是經常在課外探究。我在引導學生做這方面實驗時在課堂中一般是這樣做。
首先,運用比較淺顯易懂學生能夠接受的生物學基礎知識,來激發學生探究生物科學知識的興趣。初中生物是以陳述概念為主的一門學科,它主要選取了比較淺顯易懂學生能夠接受的生物學基礎知識。這些知識往往是回答“是什么”這些簡單的陳述性知識。因此,初中生物的教學效果對學生的感性認識與社會、生活經驗的依賴性很強,那些缺乏必要的感性認知能力的學生,在學習初中生物時會遇到很大困難,往往導致機械學習。所以教師就更要有針對性的備好課,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分析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好預期準備工作,每個探究實驗盡量制定好符合學情、特別是要符合本地實情的目標。只有這樣,你的課備好了,內容充實了,又切合生活實際了,自然而然會略勝一籌,然后就是讓學生對你的這節課感興趣。并不是說你把課備好了,去上課,學生就一定會感興趣,關鍵還是要看你上課的方式方法。可以配合一些肢體語言,添加一些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加上一些小笑話,有條件也可以搞一些小活動來緩解課堂氣氛。這樣,學生在某種程度上脫離了那些枯燥乏味的課本,興趣自然會提起來,有了興趣再讓他們學習就輕松多了。
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傳統的生物實驗一般是重結果、輕過程,重接受、輕參與的驗證性實驗,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思維的開發,也減少了學生探索與發現知識的機會。教育家布魯諾曾指出“教學不應該奉送真理,而應該教人發現真理。”
如何讓學生真正的成為課堂的主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聽”會的,而是靠“做”會的,在新課導入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只有動手操作和積極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們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做“聽客”和“看客”,要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動口、動手、又動腦,親身參與課堂和實踐,包括知識的獲取、新舊知識的聯系,知識的鞏固和應用的全過程,多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要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應該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空間,盡量地把時間還給學生。
無論學習什么,方法最重要,探究性實驗亦如此。上生物課,要想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發揮其主體地位,必須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要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活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離不開寬松的課堂氣氛。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刻體會到學生在和諧、愉悅的環境下學習積極性高、創造力強、思想活躍;相反在沉悶、壓抑的環境下則受到東縛。因此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課堂環境是上好每一節課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寬松的課堂氣氛應該是循循普誘,提倡思考,精心設疑,引導討論,互相尊重,融洽情情感,嚴謹治學,松而不亂的教學狀態。
優化知識結構,幫助學生記憶。生物教材中有許多要點需要記憶。有些知識內容繁多,不易記住,更難形成長期意識。在教學學時可以編成瑯瑯上口的口訣,增添課堂氣氛,優化知識結構,幫助學生記憶。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巧妙運用雙關、借代、比喻、反語等修辭手法,來創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以達到預設的教學效果。
作為一名生物教師,在教學中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還需要不斷地磨練。為此我將不斷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祖國培養更多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合格人才。(單位:貴州省都勻市墨沖鎮沙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