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行為習慣會影響人的一生,幼兒階段是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期。然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這需要家庭、幼兒園雙方堅持不懈地緊密合作,雙方應為幼兒創造一個優良、一致的環境,使其進行行為練習,形成、鞏固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實際工作中,我發現家園合作中存在一些問題,在對存在問題進行反思和實踐后,嘗試提出一些家園合作的有效途徑。
3-6歲幼兒的心智沒有發展成熟,他們對他人和事物的模仿能力強,可塑性很強。所以,在幼兒時期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兒在教師的訓練培養下,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但更為重要的就是,如何能讓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持之以恒保持下去?幼兒園和家庭是幼兒最長接觸的環境,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可以沒有教師的正確指導,也不可以沒有家庭的持續影響。幼兒園和家庭雙方攜手合作,形成一股積極的“合力”,促使幼兒良好發展。
一、家園合作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性
1.為幼兒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通常教師在園中對幼兒進行正確的行為指導,幼兒也能很好的接受。但是幼兒回家后, 家長對幼兒過度的溺愛,什么事情都幫助他完成,或者對其不好的行為動作沒有任何約束,長期之后各種不好的行為習慣很容易養成。幼兒白天在幼兒園內接受的良好行為訓練,就打了水漂。家長與孩子有很長的相處時間,家長應該利用每一個機會,及時正確培養訓練孩子的行為。對于這名幼兒,家長應該及時訓練他如何自己正確吃飯,而不是直接喂食。家長在家教育孩子的方式一定要與幼兒園對孩子習慣培養的要求、做法保持一致。家長、長輩不能存在“孩子還小沒必要那么較真”“偶爾幫他做一次沒關系”這樣的想法,而是努力保持一個家園統一、一致的長期同步化教育。這樣做會使幼兒更快、更有效地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可以促使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家園合作的教育方式集合了家長和幼兒園雙方面的力量,讓幼兒在家庭和幼兒園中的學習生活銜接的更好,使得幼兒園的教育管理更為完善和完整,幼兒的學習內容和方式更為靈活、豐富、具有吸引力。此外,幼兒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家中都能得到更多的關心和愛護,教師和家長的雙向互動式教育更為科學合理,能有效促進幼兒身心發展。
只有家園合一,才能有效促進幼兒行為習慣的進步,充分意識家園合作的重要性,能夠使家長、教師在實踐教學中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方法,探索最佳的家園合作方式來教育幼兒,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家園合作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有效途徑
1.把教育模式帶到家庭當中:家長在家中也可以學習教師的教育方式:譬如,教師在班級中設立“爭做文明行為值日生”這一崗位。在大人眼中這只是一個小崗位,但是在幼兒的眼中,值日生很光榮,擁有老師一般的權利。作為值日生,可以監督其他小朋友有沒有主動向老師問好?有沒有排隊上廁所?有沒有在午餐時浪費糧食?有沒有在游戲時哄搶玩具等等,給予這些有不文明行為的小朋友批評和糾正。所以至關重要的就是,值日生自己一定要做一名有文明行為習慣的人。每個星期由幼兒推薦或者自薦文明行為值日生,這個活動不僅可以促使值日生幼兒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為,而且還能培養幼兒的組織管理協調能力。家長在家中效仿教師的做法這樣即使家長不采取暴力或者大聲管教的方式,也可以很好的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
2.構建多元化的信息交流平臺:現在網絡科技非常發達,家長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隨時隨地與教師溝通交流。教師可以建立一個班級QQ群微信群等,把孩子在園內的一些行為表現拍成照片,上傳到群內,讓家長了解自己孩子情況的同時也能平行了解其他幼兒的表現。針對大多數幼兒有的一些行為,家長和教師可以在群內各抒己見,提出自己以往的教育經驗和措施相互學習借鑒。
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僅僅是按照要求去完成,更重要的是長時間保持,不能中斷,幼兒經歷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共同配合。學前教育是教育的基礎部分,家庭是兒童早期教育的特殊的力量。兩者應整合優勢,優化教育結構;統一教育理念,轉變教育方式;確保溝通流暢,消除誤解隔閡;建立保障制度,全面合作發展。只要家庭和幼兒園緊密合作,持之以恒,一定能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單位:赤峰市寧城縣直屬機關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