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著作為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一定的價值,中國名著包括了詩、詞、戲曲、小說、散文、學術雜書典籍歷史傳記等等。隨著我國文化的發展和教育的不斷改革,語文教學中,名著的導讀也逐漸被重視并推廣,對初中生進行名著的閱讀能夠提高他們的自我修養和審美情趣。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教育部明確規定,要把名著導讀帶入課堂中。但是由于諸多教師教學和學生自身的原因,造成大多數學生很少進行課外閱讀,對于課本中的名著作品閱讀也成了應付課堂。因此,本文將分析研究初中文學名著閱讀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文學名著的涵義:文學是一門抽象藝術,并不是所有的文學作品都可以被稱作文學名著,文學名著要求文學作品必須是受大眾推崇的,意思就是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的文學作品且能夠歷久彌新的被人們傳送,流傳下來的才能被稱為文學名著。綜上所述,文學名著指具備文學性的同時也具備審美特征且被廣為流傳經久不衰的文學作品。
文學名著的閱讀現狀: 第一,學生對閱讀缺乏興趣。初中生對讀書興趣較低,有幾點原因:①數字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諸多的大眾傳媒取代了傳統閱讀方式,網絡游戲成為部分初中生的主要追求。即使文學名著改編成電影展現給初中生,也達不到文學名著閱讀的效果,無法填充學生的精神世界。②各式各樣的書籍不斷泛濫,給初中生造成閱讀障礙,無從下手。看到大量的書籍,勢必會出現厭惡心理和逆反情緒。第二,閱讀量較少。教師單一的授課方式導致學生學習的片面性,學生的閱讀主要集中于課本閱讀。而且學生只有在教師硬性要求下才會進行閱讀記憶,閱讀效果差強人意。加之大量培訓機構占據初中生業余時間,導致初中生缺乏足夠的時間進行文學名著閱讀,阻礙了學生對文學藝術的思索和消化。第三,不善于思索。據調查,大多數初中生存在一定程度的閱讀障礙,諸多學生對名著的語句和段落不理解,針對這種情況多數學生選擇跳過或者自己聯想,從而造成學生理解文學名著時出現障礙。所以初中生局限于閱讀障礙的限制,沒有真正做到文學作品的閱讀,更不能進行深入思考,無法提升自己的創新精神和思想品德。
文學名著教學的建議:1.針對教師教學的建議。第一,深化教學目的。教師在設置教學目的的時候,需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文學作品進行細化深入的研究,設置全面的教學目標。這不僅能提高學生對名著閱讀的理解程度,同時提高了學生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考方式,能夠引導學生樹
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第二,加深文本內容理解程度。首先教師應提高自我文本意識的培養,通過對文章的細化閱讀和認真思考,透徹地領悟文學作品的主旨思想,由此才能更加透徹地給學生講授文本中心思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其次教師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初中語文課本大多是節選名著代表性的一小部分,如果學生不進行整篇文本的閱讀,很難理解文學作品的主要精神,僅僅是對課本知識的熟悉。學生的閱讀能力有限,對文本的理解受到多方面影響,因此教師對學生的閱讀要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主旨和精神表達。第三,轉變教學觀念。指導思想決定教學效果,教師為提升文學名著教學,需以轉變自我的文學認識為前提。教師要了解文學閱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拋棄傳統古板的教學理念,使學生體會閱讀的樂趣。第四,設計多樣的教學方法。素質教育講究的是教育與社會實踐的結合性,旨在著重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教師應具有引導學生思考的創新手段,通過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同時對學生施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以達到提高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
2.針對學生學習問題的建議。第一,培養閱讀興趣。初中語文教師為提高學生的文學名著閱讀能力,應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準備不同類型的課堂導言;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開發學生的課外活動;設計多樣的閱讀指導方式。第二,增加閱讀數量。社會環境影響了學生對文學著作的閱讀數量,閱讀數量對于學生人文學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影響。提高學生的閱讀量要求教師從下面幾點出發:首先,教師可在課余時間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寒暑假閱讀課本中提到的文學作品通文,保證學生的閱讀量。其次,教師應舉行班級小型閱讀比賽,競爭給學生增加閱讀動力和積極性,促進學生閱讀量的完成。 第三,培養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初中生的創新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的養成是極其重要的,死讀書和讀死書是新的教育形式不支持的閱讀方式。發散性思維要求學生自由發揮自己的觀點,教師幫助學生形成與文章相關的觀點,短時間內促進學生思維速度的提升和創新思維的養成
文學名著的閱讀和思考能夠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語文課堂作為初中生對文學作品理解的主要渠道,教師應采用多種有效方式對學生進行深入引導和指導,最終提升學生從文學角度理解文學作品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綜合素質。(單位:貴州省福泉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