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課程理念倡導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然而,面對大量的生字,很多教師力不從心。因此,我們在課堂上常常看到學生在識字的過程中方法單一、陳舊,機械記憶還大有市場,嚴重影響了兒童識字興趣,導致識字效率低,教學效果不好。究其原因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本身缺少識字方法。因此,多樣化的識字方法不但可以提高識字效率,也可以在多樣化的識字過程中提高兒童識字的的興趣,培養其思維能力、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
一、字理識字。漢字是表意文字,每個字都含有一定的字理,表達一定的意思。這種識字方法不僅是教學生字,也是一種文化傳播。作為老師要讓學生懂得一幅畫就是一個字,一個字就是一個故事,一個生命。讓學生做到“見形知音義,聞音知義形,想義知音形”。例如:教學“火”字時,我先通過大屏幕出示“火”字的原圖是火苗的形狀,再通過動畫逐漸演變成現代的“火”字。這樣一個演變過程,直觀形象,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很快地調動起來。
二、在語境中識字。《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能夠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識字,即大道理識字教學的要求。這里所說的語言環境包括含有生字的詞語,句子、段落或短文。在教學中要注重創設具體的語境去引導學生識字寫字,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教學“蝸牛的獎杯”時,我引導學生將文中“唯恐”和“生怕”兩個詞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理解。學生通過課文朗讀理解了,“唯恐”是指蝸牛有一點點怕,所以成天把獎杯背在身上,恐怕別人不知道它是飛行冠軍;而“生怕”說明蝸牛非常害怕別人偷了它的獎杯,所有干脆睡在獎杯里。這樣既降低了識字的難度,又讓學生懂得了詞語的意思,一舉兩得。
三、猜字謎識字。可以利用自編簡單的字謎來識字記憶,像“一口咬掉牛的尾巴。(告)”“十粒豆掉到口里。(喜)”兒童覺得有趣,自然提高了識字興趣,久而久之,他們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想象,也能編一些兒歌。
又如:有位教師在教學“日”字時,編了“四周不透風,一橫在當中”字謎,學生猜對后,興趣來了,教師趁機又教“目”字,引導學生“誰能夠給大家出一個謎面,請大家猜一猜?”在“日”字謎的啟發下,學生很快地編出“四周不透風,二橫在當中”的字謎。這樣,以猜字謎和編字謎的過程中,讓學生輕松愉快的記憶了字形,同時,有效地進行了形近字的區分。
四、聯想識字。漢字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從簡單的圖形到今天明朗的線條,使它的字體形象多變。在識字教學中,我充分抓住漢字形象直觀的特點來誘發學生想象,在識字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例如:“開會”的“會”字,在教學中讓學生對它進行觀察,發現它是由“人”和“云”組成,且“人”在“云”上,啟發學生編成一句“人在云上臥”這樣易懂易記的話來學習和掌握它;又例如學習“春天”的“春”字,使用同樣的方法把它編成“三人觀日”這樣一句話,使學生很容易就記住它了。在教學中通過比喻,引發學生聯想,使難記的字變得生動有趣,從而使學生樂學,好學。
五、在生活中識字。最讓我感同身受的就是在生活中識字。我覺得在生活中識字是一種非常簡便、可行、有效地方法。教師要時刻引導學生抓住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去學習漢字。這樣學生才會感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例如,教學“月”字旁時,我就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去發現月字旁在左和在右的區別。學生通過聯系生活弄清了:月字旁在左時組成的字大多和肌肉有關,像“腰”“腿”“胸”等。月字旁在右時組成的字大多和月亮有關,像“明”“朗”“朝”等字。
可見,識字教學與生活多么密不可分。我認為寫字教學更要充滿樂趣,走進生活。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寫字過程中努力發現漢字的美,把寫字看作是一種享受。編個口訣,做個游戲,甚至畫一幅簡筆畫,都能激起學生寫字的興趣。如教學象形字:“鳥”和“隹”時可以簡筆畫畫出長尾鳥和短尾鳥,進而區別兩字的不同。教學“日”“月”,“木”“禾”等字,都可以運用簡筆畫的方式幫助學生記憶。再如,教學“余”字可以編口訣:撇捺舒展如屋頂,豎鉤居中點靠上;指導書寫“居”字:字頭如披風,里面古字略伸出。這樣的簡筆畫和口訣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習效果突飛猛進。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千萬不要局限于一種方法,要盡可能教給學生多種多樣的方法,在掌握方法的前提下,鼓勵學生運用方法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學習和記憶。(單位: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牛營子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