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多讀書,讀好書已經成為我們當代學生一個必不可少的興趣了,也成為當代最流行的課外活動。同時為提高學生自學水平,提升學生語文素養,開拓學生視野,培養綜合素質人才打下堅實基礎。為了激發學生閱讀書籍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增強小學生閱讀能力,我們將課內外讀物相結合,讓學生在已有的語文課內知識的基礎上對新的文章進行品析,久而久之有了量的積累才有質的飛躍。課內外閱讀的有效銜接,可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加深理解文本的內涵,對生活的體驗。如何做好課內外閱讀銜接呢?
根據語文單元主題內容促閱讀:我們的閱讀教學必須做到“立足課內,經營課外”,讓學生帶著課堂學習的收獲融入課外閱讀,融入生活實際,并帶著生活的體驗走進語文課堂,真正體現閱讀教學的“內引外聯”,雙翼并舉,實現課內外銜接。 例如我們學習冀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主題是典范人生教育,我在講完《后羿射日》這課后面的閱讀鏈接中就插入了《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女媧造人》等文章,最后我給大家推薦了一本書《中國古代神話故事》。本單元還有《歌唱二小放牛郎》和《小蘿卜頭的故事》我就推薦給學生《雞毛信》、《兒童團長海娃》、《小偵查員張嘎》等一些抗日題材的小故事。每冊書每個單元都有主題,有的是按人物,如李白、毛澤東等;有的是按課文內容,如人與自然、兒童詩等;還有的是按寫作手法,如《頤和園》、《東北大森林》……。其實這些課文無論是從古至今的神話故事與真實故事還是賞景寫人敘事的佳作,作者們為學生們勾畫了一幅幅豐富飽滿的畫面,為孩子在成長路上點亮一盞盞明燈,啟迪他們的人生之路。我們作為老師只是拋磚引玉,培養學生課內閱讀的興趣,引發他們去課外閱讀去探索發現。
課內找相似,課外促閱讀:選擇與課內文體或內容、寫作方法上比較相似的課外閱讀材料進行閱讀,組織學生在課后用課內閱讀的方法來閱讀拓展性材料。我們的語文教學已經遠離了過去逐段逐句逐字的分析法學習。我們現在尊重學生的個體發展,讓他們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通過自己對某一段,某一句或某一詞的所感所悟談自己的感受,老師舍棄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教學模式,改為抓重點讓學生深體會深感悟。有舍必有得,學生的感悟往往超出了我們的預設。如:我在講《東北大森林》一課,我抓住了找事物特征按順序寫為主線,帶著學生領略了東北大森林的冬天和春天之美,繼而讓學生自學自選自感悟東北大森林的夏天和秋天。有了老師的前期鋪墊,圖文并茂結合,學生感受的非常到位,字斟句酌,每一句表達都是發自內心的情感。我問:一年四季春打頭,為啥作者要先寫冬天?學生不難回答:冬天是它與眾不同的地方,表現了東北地區的寒冷。借此我給學生推薦了一篇《漓江的四季》,兩篇文章從寫作手法上類似,地理位置上一南一北,與此同時讓學生也感受到了祖國大好河山之雋美!
如果說文字賦予了學生的想象空間,那么視頻就給學生們一個視覺上的沖擊。由讀到欣賞最后落實到寫上,只是呈現形式不同,實際都在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如我在講到《記金華雙龍洞》一課,大家感受完雙龍洞的奇觀后,我截取了一段游客在華山玩的視頻。華山之險天下皆知,我通過視頻先整體觀華山山峰之險,然后再通過游客的一段走玻璃棧道那驚心動魄的視頻,讓學生視覺受到沖擊,通過自己談感受(頭皮發麻、腿發軟、背心褲子都濕了……)寫了一段段很精彩的片段。有的孩子說我真想看有關于描寫華山的書。我想以后學生去某一個地方旅游很可能就會買一本當地風光特色或關于歷史的書籍。你看,這就是課文帶來的多米諾骨牌的效應,老師只找了一個動力點——相似點。
拓展課文本身魅力,讓學生走進去:我們小學語文教科書有很多文章節選于一些國內外名著,比如《三國》、魯迅、冰心、老舍、馬克吐溫名家名著等等。欣賞名家名作,我以學課文為契機推薦學生讀名著,一味量的推薦,學生也許是一時之熱度。我推名著是有策略的,我要以課文為引子。例如:我們在冀教版四年級下冊學習了《小獅子艾爾莎》,學生走進了艾爾莎和亞當遜的生活,感受到了艾爾莎為了營救作者和犀牛那歇斯底里的搏斗;感受到了艾爾莎吮吸作者手指那份信任和諧之美;更感受到作者為了讓他回歸大自然那份擔心和依依不舍之情……。那到底艾爾莎回歸大自然之后生活的怎么樣?它遇到自己伴侶了嗎?它有自己的孩子了嗎?老師可以在最后引發孩子們想繼續關心艾爾莎的愿望,我推薦奧地利作家喬伊亞當遜的《野生的艾爾莎》,讓學生沿著課文的足跡繼續他們的旅程。我們班很多學生都買來傳閱,看得津津有味。“書非借不能讀也”,培養他們相互推薦讀書的好習慣,這樣就一舉多得了。所以說我們要關注課文本身的魅力,讓學生發自內心的想讀書,找書讀。
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更需要拓展性積累,更需要情感的投入,更需要個性的體驗,這些都來源于課內外的海量閱讀。只有把課堂學習和課外閱讀銜接起來,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真正實現新語文課程的目標。(單位:河北省承德市橋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