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的作文教學歷來是令很多語文教師頭疼的一個問題,也是讓大多數學生望而生畏的一件事。隨著課改的深入,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越來越成為考查的重點。在中學作文教學中,很多教師都非常重視作文素材,要求學生多讀課外書籍,建立自己的作文素材庫,并強調在平時要不斷積累、充實,定期對素材進行分類、歸納整理。按常理,這樣每個中學生在從初中到高中的學習中應該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但是在學生的作文中,作文素材運用方面存在的問題仍然很多,直接影響學生的作文質量。且不談這些課外積累,其實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本身就很值得借鑒。我認為,“課文”作為例子在作文教學中的作用萬萬不可忽視。
課本中尋求寫作素材——目前,很大一部分學生由于素材的匱乏,寫出的文章空洞、膚淺。其實,課本就是一個資源豐富的材料庫。它是教師“教”的例子,學生“學”的范本?,F行語文教材中編選了古今中外大量優秀作家的作品,是經過多方斟酌、多次審定而成的,內容涵蓋廣,思想層次高,理應成為我們中學生寫作最直接的素材來源。如名人名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等,名人事跡:熱愛生命,熱愛人生的美國女作家海倫 凱勒,有遠大抱負又有勇有謀的農民起義英雄陳勝,提倡敬業與樂業的梁啟超等等。這些人物的事例都是極好的寫作材料,而許多學生卻以為課本就是課本,空守寶山而不懂得挖掘,這實在是一種巨大的資源浪費。
我們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美文、名篇、佳作時,可以要求學生摘錄優美詞語、修辭、語段,指導學生進行材料分類,如刻畫人物形象的、敘述事件的、描景狀物的、發表議論的、抒發情感的,不一而足。這些材料的積累,對學生的寫作的好處不言而喻。只要俯身關注課本,從課本中搜集和吸取作文的養料,并有意識地加以運用,我們決不會再有心枯筆澀的感傷。
模仿中掌握寫作技巧——語文教材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其開發和利用的重點是研究和處理教材,在閱讀教學中挖掘文本資源,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要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讀寫結合,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習作技巧。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對于文本中出現的經典、精彩的語段,教師除了引領學生反復“含英咀嚼”外,還要巧妙地抓住這一語言學習的“練點”,進行仿寫。這樣的仿寫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求學生在豐富的語感積淀下,“依樣畫葫蘆”操練語言,運用技巧。課本中有許多優秀片斷用了特殊句式,學生完全可以仿寫。
情節空白處訓練寫作思維——有些課文常??桃饬粝隆翱瞻住保屪x者揣摩,或因表達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內容,留下“空白”。在教學中,教師就應該用好這些空白,巧妙地激發學生展開想象,用創造的才智去填補這些“空白”。如果教者在閱讀教學中能善于挖掘教材,挖掘課文言而未盡之處,依托課文找準訓練點,從而創設情境,如此讓學生植根于課文,想象于書外,進行課堂練筆,既有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能解決學生練筆時“無米之炊”問題,更重要的是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思維。
語文活動中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現在很多中學的語文活動少,其實這樣對學生的思維帶來了許多不利的影響。我認為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應該把自己的教學及早從應試型教育轉向能力型教育,做到既教書又育人,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得到能力的提高。這既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編寫課本劇并演出,應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我曾做過這樣的嘗試,活動中學生的積極性很高,為一個細節的處理都爭得面紅耳赤。我欣喜地看到學生在語言運用方面的成績。他們在選材中,幾乎涉獵了初中教材中所有的小說,有的還將散文進行了改編。而且他們能夠大膽創新,劇本中語言生動形象,能夠用人物對話刻畫人物形象。演出時,同學們都沉浸在劇本創設的氛圍當中,他們時而拍掌大笑,時而熱淚盈眶,熱烈地為參加演出的同學祝賀。演出的同學也在這次活動中得到了鍛煉,提高了口頭表達的能力。
語文課本中的寫作素材很多,學生應該先吃透課文中的寫作素材,再談加強閱讀。課文中的寫作素材需要教師用心挖掘,運用寫作課的時間帶領學生練習,將這些寫作素材內化到學生的寫作體系中,才能保證學生在需要的時候靈活調用。 (單位: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