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要“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家庭是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第一場所,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家長主動配合幼兒園的工作,不僅可以減輕幼兒園教師的負擔,而且對幼兒的成長具有助推作用。3~6歲孩子的生活環境變成了家庭和幼兒園,而孩子的生活過程就是孩子的成長過程。家園共育就是共同教會孩子如何生活,因此,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就是家園共育中首要的教育內容。
一、家庭方面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1、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為了孩子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把對孩子的愛和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不能因為工作忙,教育任務全依賴于長輩和幼兒園。這就導致了一些孩子自理能力差。還有的家長缺少正確、有效的教育方法。當孩子不會做事情或需要幫助的時侯,采取的是一種怪罪、批評的態度,有的甚至會采取打罵的方式,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信心,從而阻礙了孩子自理能力的發展。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家庭和幼兒園的一分子,那么在享受別人給予他愛的同時,也需要有所付出。因此,應讓孩子在幼兒園和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家長不要認為孩子在幼兒園干點活就吃了虧。讓他們體驗勞動的艱辛與快樂。如:在幼兒園里擦桌椅,打掃衛生;整理玩具柜、擦拭衣柜、疊被子;穿衣、系鞋帶等力所能及的事兒,在家里,幫助媽媽做些適宜的家務活兒等等,使孩子在勞動中感知教師及父母給予自己的關懷和照顧,從而體會勞動的艱辛,并且使他們的自理能力得到鍛煉。
2、家長配合。開展各種活動,讓家長重視起來、參與進來很重要。家園必須一致并一貫地堅持。家庭中家長角色態度不一的情況較多,這對孩子會產生模棱兩可的影響,使孩子形成兩面性,家園教育易產生脫節現象。例如:我們班有的小朋友,不愛睡午覺,就和她的媽媽在家里耍,“媽媽,我不想在幼兒園睡午覺,你去和老師說,如果讓我睡午覺的話,我就不上幼兒園了。”她的媽媽就順從孩子的意愿,就向我們求情:“老師,我們孩子不愛睡午覺,中午睡午覺的時候就讓她看書吧,我們在家也不睡午覺,自己看看書的。”面對這種問題,我們沒有放棄,而是先耐心地給家長做思想工作,讓她明白,孩子睡午覺的好處和不睡午覺的害處。先讓家長明白其重要性,再給孩子講道理,這樣家園才能達成同步教育。由此看來,家園配合很重要,要指導家長在忙碌的工作中、閑暇的空隙中抽出時間討論、統一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并與園方密切配合、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使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幼兒園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1、積極的鼓勵帶動自理能力的提高。在培養幼兒自理能力過程中,我們始終以鼓勵、表揚和肯定來幫助孩子樹立“我能行”的信心,發動孩子們互相學習,效果非常好。有的孩子在洗手的時候還是打濕了隨便搓兩下就敷衍了事,或者邊洗手邊嬉戲玩耍。我觀察到洗手方法比較到位的孩子,讓她來當小老師,調動孩子的積極性,為其他小朋友講解洗手的方法和步驟。他會非常認真地去教,直到教到學會為止;而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面對“小老師”,一是新鮮、愛學;二是沒有壓力,學得也相當刻苦。這種互幫互學的方法,效果特別好。
2、用游戲活動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游戲活動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形式,因此,利用游戲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是一個非常必要的,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途徑。在游戲活動中,利用區域活動、角色游戲等多種形式,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如:在區域活動中,讓幼兒用筷子練習夾豆子,培養幼兒用筷子的能力;讓幼兒通過幫娃娃穿衣服系扣子、穿鞋子系鞋帶等,從而使孩子們掌握了相應的技能。實踐證明,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
3、通過樹立榜樣提高幼兒自理能力。幼兒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的特點,在行為上模仿性強。教師通過生動的語言和形象的操作演示,給予幼兒直觀的示范和指導。所以在一日活動中可以向孩子逐步展示如何自理的各種方法。整理衣物時,讓幼兒學習自己疊被子和衣服時,也是通過老師先示范的方法。讓孩子仔細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讓孩子掌握技巧并樂意自己動手,讓孩子學習模仿。
總之,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和家長應該密切配合,為幼兒提供自我服務的空間,在同步的教授、指導、協助、監督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單位: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直屬機關第三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