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而識字教學是基礎中的基礎。然而識字過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孩子們的識字質量呢?十幾年的工作經驗,讓我認識到:激發孩子識字興趣,教給孩子識字方法,培養孩子識字能力。把以讀促識、自主探究作為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新模式。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漢字的重要性,并對識字產生積極的興趣,他就能自覺地去學習并掌握漢字的音、形、義。怎樣才能做到使孩子對枯燥的漢字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增強自我識字的能力呢?
一、激發識字興趣: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選擇適合兒童年齡特征的話題,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使之樂意學。
輕松閱讀識字教學的主體是借助母語教學順通特點,為學生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的識字氛圍,通過以讀促識,以識促讀;多讀多識,多識多讀的途徑,培養孩子的識字興趣,讓學生學會自主識字、互助識字、注音識字,養成良好的識字習慣,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低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合群,愛交朋友。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可以將生字形象地稱為“小朋友”或“小客人”,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識字的過程也隨之變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過程。親切自然的稱呼自然喚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習的興趣也隨之調動。
二、變換識字形式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兒童的有意注意時間短,無意注意占優勢。根據這一特征,要想在整個活動中保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就不能只以單一形式進行,不然就會把剛剛點燃的興趣火花給熄滅。為了培養學生學會識字、自主讀書的能力,引導學生變換形式,不斷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措施。游戲是孩子樂意為之的活動。在課堂中,教師要找準游戲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開展游戲,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做到在玩中學習,玩中思考,玩中創新。如在教學新課程“二年級上冊識字4”時,教師可穿插以下活動輔導教學:出示課文的生字,讓學生說說識記的方法,能否用“減一減”、“加一加”、“換一換”的方法;在理解“拔苗助長,徒勞無功”的含義時讓孩子們“說一說”、“演一演”。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注意特征,在教學中,要經常變換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鞏固識字練習。
三、教給識字方法:教學是以動態形式呈現出來,而結果則以靜態形式存在于學生的主觀世界之中,為了孩子們都想學,都會學。在教學中,應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漢字的方法與規律。漢字是屬于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聲字。因此,正確掌握形聲字是完成小學識字任務的關鍵之一。
在形聲字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分析形聲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海”,“跑、跳、躍”兩組形聲字的教學中,我先后分析并要求學生區分“三點水”旁和“足”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訴孩子們“三點水”旁表示與水有關的意義,“足”字旁表示與“足”或“腳”有關的意義。學生正確區分了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帶有“三點水”旁和“足”字旁的漢字了。
四、競賽識字鼓勵:這是一種類似“智力競賽”的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是根據兒童爭強好勝、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的特點,有意引進競爭意識,激發識字興趣。“好表揚”是小學生的重要心理特點,鼓勵是促進識字學習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學中,我隨時注意學生心理效應,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加以肯定,使學生產生一種愉快的情感體驗,它會有效地支持學生奮力向上,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識字積極性,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增添對學習識字的興趣。
將競爭機制引入課堂教學,特別是發揮有效表揚的促進作用,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以多種形式進行比賽,如“小兔跳高”、“誰的紅花多”等等。如將分插在各組的慢生定為該組“識字代表”,讓他們開火車比賽讀字卡,讓他們為自己組爭光,既幫助他們克服了學習困難,又幫助他們增強了學習信心;教學偏旁相同的生字“樹”、“橋”、“棉”、“村”等,看誰識字的速度快,就評他為“識字小能手”;教學“眼、耳、脖、胸、手、腿、腳”等字時,先讓學生比賽見字做動作,再讓學生像接力賽跑一樣,將字卡一邊讀一邊貼到黑板上貼圖旁相應的位置。最后評議哪組表現最棒,獎勵小紅花。在激烈的競爭中,大家情緒高昂,學習生動,記得牢固。
識字教學中,教師如能以滿腔的熱情為學生鋪路搭橋,幫助學生尋找出隱含在漢字中的童趣,那么識字將不再是他們的負擔,而會成為一種樂趣。總之,學生有了識字的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有了學習方向,就有了識字的效率。這對學生了說是終生享用不盡的財富。(單位:廣西梧州市岑溪市筋竹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