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把數學教學的過程性目標定位在“經歷、體驗、探索”,我們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中,去經歷,去感受,去考察,才能使目標很好地達成。由于學生的個性差異,在數學探索活動中,學生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體驗,對問題也會出現不同的理解和看法,這些都是學生積極投身和親歷探究實踐之后所獲得的。因而,在數學教學中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充分調動他們的創新意識,為他們創設條件,鼓勵他們進行“個性”化的活動,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獨特性和價值.
使“個性”在數學教學中閃光:我們的教師總忠心于教材的權威,教材有什么,到邊到沿地把教材教扎實是教學的本分,當內容不夠時候,可以把前面的或者后面的提過來,如此而已。表面上看容量大了,教完了教材,并不一定完成了教學任務。完成了課本上的題目,并不定是每個學生都有收獲。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應敢于擺脫教材的束縛,立足于學生的實際,使教材真正成為有利于學生發展,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學材”。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先介紹圓周率及研究史實,再讓學生親歷探究圓周率是怎么得到的,圓周長是不是剛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呢?我首先為學生提供研究機會,讓學生比較幾個圓形物體周長。在我的引導下,學生會用“繞線法”和“滾動法”得出厚紙板做的圓的周長,也會用折疊法”測量出用布做的圓的周長。但對求畫在紙上的圓的周長覺得有困難。這時,我再次引導學生做實驗,探究用一種間接方法計算圓周長,從而得出圓的周長公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實踐的真理,又感受到獨立獲取知識的樂趣,還從中學到了不少解決問題的策略,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實踐意識和探究能力。
讓“經典”走在學生的后頭: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必然表現出思維方式的多樣化和思維水平的差異性。新課程以學生為主體,提倡算法多樣化和個性化學習,是符合學生個體差異實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的必要環節。但由于在教學實踐中,有效的學習活動總離不開教師的基本指導,因此,
在教學中應該將提倡算法多樣化與基本的學法指導結合起來,讓學生從小就學會“多中選優,擇優而用”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拓展自己的認知結構。但要注意把握好兩個問題,一個是進行基本的學法指導,要真正發揮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作用,將教材內容進行再加工,將學習方法進行再創造,讓師生情感再體驗,真正讓學生在數學中去感悟、去理解、去尋找屬于他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策略。
在教學中,我們教師常常會將一些所謂的“經典”迫不及待地教給學生,還自以為效果很好。其實不然,由于學生認知風格和認知水平的差異,不同的方法可能適合不同的學生,不要由于教師自己喜歡某種方法,教材上講授某種方法,就強迫學生喜歡這種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因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為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讓評價變得開放多元起來:評價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不僅關注共性,更要關注個性;不僅要關注學業成績,更要關注學生的發展。但在頭腦中已形成太多思維定勢的教師眼里,數學往往是單標準的,而在天真爛漫又富于想象力的兒童眼里,都是五彩繽紛的萬花筒。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數學應是學生的數學。教師要不以教師的權威去壓抑學生,更不能將成人化的思維強加給學生,而應從學生的視角去思考,欣賞學生的學習活動,悅納學生“異想天開”的見解,積極改進教學評價。例如,在教學《6的乘法口訣》的鞏固練習中有這樣一題:小松鼠去商店買了一袋松果,每袋5個,每個松果6角錢。不巧,袋子破了一個洞,小松鼠走一會兒就掉一個松果,再走一會兒又掉了一個松果……請小朋友們想想,小松鼠到家后會損失多少錢?A:小松鼠可能損失3元錢;B:小松鼠可能損失6角錢,因為剛掉了一個就到家了;C:小松鼠沒有損失,因為松果掉在地上有聲音,就回去把松果撿回來;D:我不同意他的看法因為松果也許早就被人撿走了。老師不但對A同學的回答充分肯定,而且對其它幾位同學的回答都給了充分表揚、肯定,這樣,教師以孩子般心態去接納、欣賞學生的數學學習,學生的智慧光芒和個性火花就能得以點燃然。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應把握好自身和學生的角色。只有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主人的地位,他們的個性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才會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使每個學生得到最充分的發展。(單位:長春市九臺區師范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