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書法和國畫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眾多相通之處。它不僅體現在共同的創作理念上,同時在諸多表現技法等方面,將兩種藝術形式融為一體。中國書畫藝術的完美結合,在強化中國畫的筆墨與精神性、加強藝術感染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它需要畫家有多方面的文化積淀,是書畫創作者學識、修養、情感、喜好的集中展現。
關鍵詞:書畫結合;筆墨精神;傳統文化
一、書畫結合的緣起與發展
書畫結合如從源頭來看,中國的文字歷史是從商代開始的。在當今被認知的漢字中,以甲骨文為最早,因而它被視為中國最早的文字。同時,也就成了中國最早出現的一種書法形體。如果追尋甲骨文的源頭,那就可以上溯到六千年前西安半坡遺址先民們在彩陶器皿上刻畫的許多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把這兩者放在一起相比,就可知道三千年后出現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進步及成熟的文字,并且具有相當藝術水平的文字。它為漢字的演變奠定了基礎,也為書法藝術的發展開了先河
國畫與書法從其源頭開始發展到今天,其使用的工具也都是相通的。最初使用的都是雕刻工具,從石頭(石斧、石鑿)逐步發展到金屬(雕刀),及至到書法和國畫發展成各自獨立的藝術門類之后,使用的工具仍然相同,主要是毛筆、墨汁、宣紙。由于使用工具相同,就決定了書法與國畫這兩門藝術在創作理論方面也有眾多相通之處。比如:書法講究意在筆先,國畫講究畫盡意在;書法講究筆勢勁逸,國畫講究氣韻生動;書法講究如折釵股,國畫講究骨法用筆;書法講究章法布局,國畫講究經營位置。那么,以生活為創作源泉,以自然為創作素材,也是書法與國畫兩門藝術的共同原則。清代理論家劉熙載《藝概 書概》中說:“畫山者必有主峰,為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筆,為余筆所拱向。主筆有差,則余皆敗,故善書者必爭此一筆”。那么,在突出主題,抓住重點方面,書畫創作是同理的。東漢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蔡邕因見到役人用帚刷墻,受到了啟發而創造了飛白書。這種富有新意的書法表現形式是從生活中發現并提煉到書法藝術中來的。蔡邕通經史、音律、天文、善辭章,尤其是在書法方面造詣較高。在書法理論方面,蔡邕就曾提出:“凡欲結構一字,皆須象其一物”,其主旨就在于讓書法家把從大自然萬物中獲取的靈感,通過書法線條的筆姿墨色,提煉概括到書法形象中去。從理論上強調了書法藝術與現實生活的關系。我們知道,在國畫方面也同樣重視生活與藝術的關系。
書畫結合是中國畫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宋代以前,畫上是很少題字的,偶然有字,也只是在不顯眼的角落里。到了宋代,才有一些兼書法家的畫家,開始在自己的畫作上書一段題記或一首詩。這樣,書、畫開始結合起來,中國畫歷史發展中的文人畫也開始了萌芽。到了元代,隨著文人畫的繼續發展,書畫逐漸完善地結合起來,它強化了中國畫的筆墨與精神性,使之成為中國畫的重要特征與標志之一。那么,筆墨語言的展現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書法中的運筆變化,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 論畫六法》中提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若氣韻不周,空陳形似;筆力未遒,空善賦彩,謂非妙也。”可見,同宗同源的繪畫與書法在追求“神采”的同時,自然而然的結合到了一起。
二、書畫結合強化了中國畫的筆墨與精神性
從東晉經南北朝至隋唐,以顧愷之為首,相繼出現了張僧繇、陸探微、吳道子等幾位偉大的畫家,被繪畫史稱為古代四大畫家,也稱作“畫家四祖”。南陳的評論家姚最在其《續畫品》中評價顧愷之說“長康(顧愷之字長康)之美擅高往策,矯然獨步,始終無雙”;唐代李嗣真說:“顧生(指愷之)天才杰出,獨立亡(無)偶”;張懷瓘說:“顧公運思精微,襟靈莫測”;張彥遠說顧愷之“傳寫形勢,莫不妙絕”。作為中國繪畫體系的基石,書法和繪畫自始至終緊密地聯系著。如元代書畫領袖趙孟頫曾提所畫《秀石疏林圖卷》:“石如飛百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如詩中所說用籀筆畫竹木,以飛白畫石,運用書法筆法來增加畫面形象的生動。“以書入畫”至明清,仍為多數文人畫家們所推崇。“由書及畫”表面上看來是用書法的諸多表現技法來表現,其實更主要的是一種文化內涵的綜合傳遞。林語堂認為,書法里一些最基本的精神、原則在中國的傳統藝術中都有所體現。“書”變化其形式,貫通其意蘊。書法過程中用筆的頓挫、急緩、飛動都受個人主觀的驅使,是書者學識、修養、情感、喜好的集中展現。
三、書畫結合相得益彰
中國畫作為一個獨特的畫種,或者說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之所以能夠長久不衰、源遠流長,必有其原因。隋代的展子虔,是中國山水畫承前啟后的大家,其代表作《游春圖》被公認是今日見到的最早的山水畫,至此為止,山水畫從其他畫科的獨立遂告完成。山水畫發展經過五代至宋的荊浩、李成、范寬、董源、郭熙,繼之是南宋四家、元四大家、明四大家、以至于清初的石濤,都在“搜盡奇峰打草稿”上下功夫,他們師法造化,描寫自然,構成了連綿1500多年的中國書畫長廊。
在古代文人中,書畫兼擅的大家是很多的,最具代表性的當首推宋代的蘇軾。他是我國文化史上一位多才多藝的杰出人物,不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還是大詩人、大詞家;他不僅是唐宋四大書家,“顏、柳、歐、蘇”之一,同時又是宋代四大書家“蘇、黃、米、蔡”之一;他還是“文湖州竹派”的中堅人物,其時師文湖州者,并師東坡。當時人們總把“文(同)、蘇”擺在同等位置。蘇軾對詩書畫的關系曾有這樣論述:“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他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就充分闡明了他的這個觀點,他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有中詩”。對王維詩畫作品的這個經典性評價,已被后世廣泛引用。這充分說明蘇東坡不僅是“詩書畫三絕”,而且具有很高的理論水平。
宋代趙希鵠說:“善書必能畫,善畫必能書,實一事爾。”我們知道在古代,善書必能畫的即書畫兼擅的大家并不多,畢竟繪畫不僅僅需要長期堅持學習苦練,同時也需要許多專業技巧。但善畫必能書的論斷卻是真的,因為所有的國畫家在學畫之前都必須經過學書的訓練。那么,中國畫發展到現代,能書善畫的仍然不多,能畫善書的也不及以往。近代國畫大師黃賓虹先生就曾說:“言畫法者,先明書法。”大師十分強調書法對繪畫的作用,并把繪畫用筆歸結如下:“用筆須平,如錐畫沙;用筆須圓,如折釵股,如金之柔;用筆須留,如屋漏痕;用筆須重,如高山墜石。”并且把唐代顏真卿評論書法的標準“錐畫沙,屋漏痕,折釵股”用來定為繪畫筆法。可見優秀的繪畫作品十分講究節奏優美和具有書法意味的線條。“書畫結合”強化了中國畫線條的獨特性與特有的審美價值,使其成為中國畫的重要標志與特征之一。按照黃賓虹大師對繪畫用筆的要求來看,練書法本身就是在練習繪畫的基本功——練各種用筆方法。對于當代許多年輕畫家,以書助畫,要不斷加強書法的練習。字練好了,國畫創作就在無形中也在進步。這樣不僅繪畫用筆技法提高,還能較好地表達書畫的意境,增加作品形式的美感。
結語
由此可見,書畫的完美結合,需要畫家有多方面的文化修養,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因此,一個好的書畫家,不但要懂得繪畫,也要懂得文學、美學、甚至哲學。只有提高全面的文化修養,才能創作出高水平的藝術作品,才能使中國傳統藝術在新的歷史時期下不斷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伍蠡甫《中國畫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3年版
2、陳浩《中國繪畫文化觀》中華書局 2001年版
3、翟本寬《書法藝術與美》河南美術出版社 2004年版
作者簡介:
常征,單位:河南工程學院,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