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代社會的不斷發展之中,西方外來文化的流入帶來了各種其他的藝術品,并且這些外來文化深受國人的喜歡與愛戴,導致了泥塑這種傳統藝術品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之中。所以,我們作為當代大學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想法,為了保護和發揚泥塑文化,其本身應該保持獨特的民族性,并隨著社會主基調進行創新性發展。政府應營造良好的文化傳承氛圍,并堅持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民化。落實到民眾應該響應號召,關心中華文化,積極關注非遺文化課題。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塑;絲綢之路;保護;繼承;創新
正文:
一、西安非遺——苗春生泥塑
據《史記·殷本記》記載:“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搏,令人為行。”由此可知,在商朝時期捏制泥塑已經很普遍了。除此之外,商代墳墓中還發掘出大量的用于陪葬的俑,形體古樸稚拙。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秦朝出現了著名的兵馬俑,泥塑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這些為今后的泥塑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漢朝王符所著的《潛夫論·浮侈篇》里記載“或作泥車、瓦狗、馬 騎、倡俳,諸戲小兒之具以巧詐。”就反應出了漢代泥塑已很盛行。隨著時間的推移,泥塑藝術逐漸融入了民間。
在社會的發展中,泥塑登上了民間藝術的舞臺,并且它獨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著人們。民間藝人會在廟會期間制作一些古樸神奇的泥塑藝術品,這些藝術品是他們靠著一些美好的神話傳說和自己本能的直覺制作的。民間的百姓認為這些泥塑藝術品有辟邪,祈福的作用,深受民間百姓的喜歡。
近代社會的不斷發展之中,西方外來文化的流入帶來了各種其他的藝術品,并且這些外來文化深受國人的喜歡與愛戴,導致了泥塑這種傳統藝術品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之中。所以,我們作為當代大學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想法,為了保護和發揚泥塑文化,其本身應該保持獨特的民族性,并隨著社會主基調進行創新性發展。政府應營造良好的文化傳承氛圍,并堅持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民化。落實到民眾應該響應號召,關心中華文化,積極關注非遺文化課題。
二、保護及發揚泥塑文化
絲路之源——西安。在這座古樸的老城里。各具特色的手藝一直存在。苗春生就是長安這塊豐鎬如膏、錦繡如堆廣袤的土地上許許多多的奇才中的一個。2018年7月23日,啟為創新團隊,便來到了泥塑大師苗春生先生的家里。苗春生老師已年逾花甲,但是他對生活的熱愛,對泥塑的專一,不減當年。他說做泥塑最重要的有兩點。第一是技巧,第二是生活。苗老師說:好的藝術,一定來源于生活。在苗老的世界里,大部分生活基本和泥塑有關。一雙蒼老的手,留下了歲月的印記,嫻熟的操作, 可見老人功底的深厚。從泥人的衣服,到泥人的神態,好像這一切都烙印在他的心里,他心有胸有成竹,一氣呵成,僅僅二十分鐘,一個泥人就展現在我們面前。看似一個小小的泥人,其制作工藝之繁,耗時之長,令我們目瞪口呆。正所謂,千錘成鐵,百煉成剛。沒有苗老的艱辛耕耘,哪來泥人的出神入化呢?
泥塑不僅是一項傳統的手工藝,更是苗老對關中淳樸民風的重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僅是這些老藝人的事,而是我們這青年一代的事。只有每一個人都是非遺的傳承者,非遺才有希望,文化才能發揚。正如苗老對我們青年一代的囑托:“一個人,一輩子就應該做好一件事,并持之以恒,終會有所成就”。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生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在學習自己的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使更多的群眾了解非遺,把非遺普民化,讓非遺的手工藝制作品,真正成為一種大眾文化,使中華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
古西安,亦是古時候長安。這里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經過幾千年歷史的變遷,這里的文化與西方各國文化進行了碰撞,慢慢地融和在一起,以至于這里的民俗文化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西安作為絲路之源,對泥塑的發展有深切的影響。泥塑在千百年的發展中,受到外來民族的影響和外來文化的沖擊,然后泥塑有了更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內涵。
近幾年以來,泥塑在中國受到了很大的關注,一直在上升趨勢,得到了市場的認可。泥塑這一工藝品,同一時間被社會的各個階層所關注,體現出了泥塑的價值。政府現如今大力引導泥塑藝術的發展。在引導你塑傳承人創新的同時,還要保持住以往的傳承及其藝術價值。政府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制度,來保護傳承人本身的利益和泥塑作品本身的價值。從小開展泥塑課。讓小孩們接觸到這些民間藝術增加學堂趣味,讓小孩們學到更多東西,同時帶動了泥塑文化的傳承。
在這個全新的時代里,我們要增強對民俗藝術的認知。泥塑不僅僅是由一堆爛泥拼接而成的,它里面所包容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是無法估量的。泥塑不僅僅是傳承人的工作或者傳承人的生活,它是一種民族氣節,表現出我們對文化傳承的重視態度,這里面是我們的民族自豪感。
三、當代泥塑
泥塑藝術是我們中華民間藝術的一種,民間藝人利用一些特制的泥土變更可以做出形形色色,千姿百態的藝術品。這些藝術品早已在其他國家傳播開來,作為我國與其他國家文化交流的使者,受到了不同國家和人民的喜愛。當代泥塑的魅力在于所有泥塑工藝品為純手工捏制,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這些泥塑更貼切于過去的民間生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僅是這些老藝人的事,而是我們這青年一代的事。只有每一個人都是非遺的傳承者,非遺才有希望,文化才能發揚。正如苗老對我們青年一代的囑托:“一個人,一輩子就應該做好一件事,并持之以恒,終會有所成就”。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生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在學習自己的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使更多的群眾了解非遺,把非遺普民化,讓非遺的手工藝制作品,真正成為一種大眾文化,使中華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
參考文獻:
[1]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VOUS201102025.htm
[2]《史記·殷本記》
[3]《潛夫論·浮侈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