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文化能綿延數千年而不中斷,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觀,有人說它的延續是因為中庸之道,有人說它的持久是因為注重簡易之學。本文通過歸納概括錢穆和余秋雨兩位先生的觀點,旨在論述中國文化具有的包容性,圍繞具有包容性的中國文化展開論述,說明中國文化能長盛不衰并不斷發展便是得益于強大的包容性。
關鍵詞:中華文化;包容性;強大;發展
中國文化淵源流長,華夏五千年的沉淀為后世留下了舉世無雙的文化遺產,其中最被世人津津樂道的一點就是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延續至今天的國家,無論是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還是尼羅河流域的埃及文明又或者是希臘雅典文明都相繼淡化出了歷史舞臺,唯獨中華文明依然在世界舞臺中心熠熠生輝。這應該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跡。而對于為何中華文化能延續至今,余秋雨老師概括了八個能使中華文化經久不衰的原因,它們分別是體量自覺,自守自安,注重統一,慣于有序,簡易思維,以德為幟,中庸為軸,特殊門徑。 而著名史學家錢穆先生也發表了相類似的觀點,他提出中國文化最優論的幾點特點,從文化發生論的維度,文化生命力的維度,史學的維度等方面闡述了中國文化具有以下的特點:產生面積大,前后連貫毫無中斷,屬于青年性的文化,愛好和平。
以上兩位先生的觀點都非常全面而又深入,從廣度和深度上細致的提煉出了中華文化生命力持久的特點。而我個人認為有必要對其中的一點就自己的感想闡述一些觀點。那就是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正是我們文化擁有了這樣一種特點,在綿延發展的過程中從未中斷,并不斷兼收并蓄。
中華文化一開始就不是按一枝獨秀的特點發展,黃帝部落、炎帝部落與三苗部落接連戰爭又不斷吸收融合,華夏文明一定是三者為始缺一不可。之后形成的漢族為中心的中華民族,也是與周邊的少數民族互相影響互相吸收。
發展到春秋戰國時代,中華文化呈現一種井噴式的大爆發,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可謂是中國文化史上最繁榮最包容的時刻,儒、法、道等影響至今的許多重要文化在此刻奠定了發展的基礎,各種文化各成一派各承其說,并不斷相互吸收相互影響。如果不是我們最初的中華文化本身具有包容性,不然怎么會憑空出現如此繁榮的一幕。
到了秦皇漢武時代,雖然有過“焚書坑儒”,雖然出現“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局面,但儒學得到發展并不斷吸收其他學派的思想,成為一種綿延不絕的思想體系。在東漢時期,佛教悄然在國內流行開來,并伺機尋找沃土發展壯大,佛教來自印度,在中國土地上發展的過程中非但沒有完全同化本土文化,反而逐漸被儒、道融合,另辟蹊徑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佛教道路。禪宗的出現標志著以中國文化為特點的佛教正式誕生。從此世界佛教中心轉移到了中國,而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大陸已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另外此時的大漢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
了重要的絲綢之路,通過絲綢之路,歐、亞、非三大洲的文化經濟得到有效的聯系,促進了三大洲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
到了大唐王朝,文化上空前繁榮,在唐都長安城里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唐王朝的包容性,各個地方的使者游客絡繹不絕匯聚在京師長安,儼然一座國際化大都市的樣子。政治上唐朝采用羈縻政策,與周邊少數民族和親通商,這是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央政府擁有了包容性的政策才會出現這種情況。在唐朝的十部樂當中,更是吸收了許多西域風情的舞曲,比如龜茲樂、疏勒樂、康國樂,還有周邊國家的樂舞如天竺樂、高麗樂等。
元朝時期,蒙古鐵蹄征服中原,此時的文化包容性體現在各民族之間,以蒙古政權為主的統治階級,吸納了優秀的漢藏貴族精英和其他少數民族。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包容性的政權。這期間形成的回族也是民族之間互相融合交流形成的。元代的“回回”最初是指中亞、阿拉伯、波斯等地遷到中國的人,經過長期在內地與其它各族雜居,互相通婚,文化上互相滲透學習,而逐漸在中國境內形成了的新民族——回族。
到了近代,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扣開了清王朝的大門,大量西學東來,伴隨著帝國主義的侵略,中華文化委曲求全,依然頑強的進行著抗爭,并迸發出了更加堅韌的一面。之后的民國時期實證主義,無政府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特別是馬列主義等多種文化的傳播,看似將儒釋道為主的中國文化完全掩蓋,可結果完全相反,中華文化以一種特有的發展過程,兼收并蓄吸收借鑒,特別是對于西來的馬列主義,并沒有像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一樣完全照搬照抄,從自身包容性出發去粗取精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列主義,進而引領了20世紀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步入21世紀,全球文化依然是以西方文化為主,中華文化面臨著又一次的威脅和挑戰。在此之前改革開放成功的應對了這種挑戰,如果沒有包容性的經濟體制,依然固步自封的走僵化的老路死路,那一定沒有今天如此繁榮的盛況。正是用極大的包容性,才走出了一條屬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之路。現如今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局勢,我們的文化似乎又站在了風口浪尖之上。面對四方如潮水般涌來的對固有文化的批評之聲,看似有理,但卻缺乏遠見。我國文化依然充滿活力充滿生機,我國文化將又一次展現它強大的包容性,博采眾家之長以抵御風險和挑戰。在過去的數千年里,以儒釋道為主的中華文化一次又一次面臨著挑戰,但中華文化一次又一次上演著非但不被同化,反而以足夠的包容力一次又一次接納和吸收著外來文化,并更加繁榮發展的好戲。我相信未來的中華文化依然是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就像眾多的學者預言的那樣,21世紀屬于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著作:
[1]朱紹候,張海鵬.2004.《中國古代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期刊:
[2]陳曙光.2007.《錢穆“中國文化最優論”評析》[J].中南大學學報,2007(1): 90-96.
[3]余秋雨.2015. 《中華文化為何長壽》[J].美文,2015(6): 3-15.
[4]韓冬雪.2013. 《論中國文化的包容性》[J].山東大學學報,2013(2): 1-6.
作者簡介:
賀東(1987-),男,四川道孚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社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