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煤精,又稱煤玉,有明亮的瀝青和金屬光澤,黑色、致密、韌性大。雕刻加工后光澤更漂亮,多用于制作工藝美術品和裝飾品,故有的人稱它為雕刻漆煤。中國煤精的主要產地是遼寧撫順,2008年撫順煤精雕刻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鍵詞:煤精 雕刻 非物質文化遺產 程斌
煤精雕刻已有七千多年歷史。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沈陽新樂遺址,就出土了耳塘飾等撫順煤精雕刻品,這是我國煤雕史上最早的實物。一件用上等煤精料雕刻成的藝術品,往往從構思到成品的問世要耗去雕刻家數月甚至幾年時間與精力,因每一刀都為手工刻下,雕刻的作品世間獨一無二。
一、傳承項目介紹
煤雕是中國傳統的雕刻技術之一,有悠久的歷史。中國第一部神話、地理專著《山海經》把煤雕原料稱為“涅石”,其圖案均以地方文化為題材。煤雕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煤炭“傻、大、黑、粗”的形象,讓其步入了藝術殿堂,更作為一種城市文化,大大提升了煤都的城市品位。煤精雕刻是一種民間雕刻工藝品。因用煤精作雕刻材料而得名。目前,隨之大量開采,煤精這種非再生資源已日見枯竭。所以煤精工藝品已被視為即將絕世之寶,其價值日見提高,國內外各界人士爭先收藏。
二、傳承地域特色
撫順的煤精產自西露天礦,西露天礦是亞洲最大的露天煤礦,開采于1914年,這里盛產稀有礦物質煤精和琥珀,得天獨厚的煤精資源為煤精雕刻創造完美條件。
1958年北京人民大會堂落成,為了向世人展示撫順煤精的獨特魅力,劉東坡等大師發揮集體智慧,用撫順煤精雕刻大型地球儀。撫順煤雕作為最具地方特色藝術品在人民大會堂遼寧廳展出,引起全國轟動,也使撫順煤雕這項工藝名揚四海。
1958年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視察撫順西露天礦時,親手把持了《大肚彌勒佛》等煤雕藝術品,毛澤東主席有感于煤雕藝術品的精美和撫順西露天礦的恢弘氣勢,欣然題詞:“大鵬扶搖上青天,只瞰煤海半個邊。”
撫順煤精雕刻沿用傳統手工工藝,雕刻過程全憑藝人的靈感和經驗,就地取材、相料取形,因材施技。撫順煤精雕刻是撫順地域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作品分為人物、動物和素活三大系列,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征,它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是撫順文化不可缺失的精彩部分。
三、傳承人互動
程彬,1950年生人,國家高級雕刻技師、遼寧省工藝美術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傳承人,煤精、琥珀雕刻大師。早年從事過木匠、鐵匠,打過首飾,學過武術,1973年,偶然機會遇到煤雕藝人王得祿,從此步入煤雕行業。從藝30余年,獲過國內眾多獎項,其代表作品有《廣目天王像》、《自在觀音像》、《漁歸》、《天女散花》等。
程彬的雕刻受自己師傅的影響,都是在自然界中觀察萬物,從大自然中獲取靈感。“我喜歡這個樹,它長得特別滄桑,我天天去看他,時間長了我倆靈魂當中有了溝通,這個樹就長在我的腦子里了,我就能把他做出來。我們家傳承有一句話“未曾動刀,入骨三分”,拿過來這塊料不用動刀,就已經在腦海中雕完了。
程彬雕刻的派系傳承歷史有100多年,他的作品從設計到雕刻所有工序都由自己獨立完成,題材從人物、花鳥到器皿涉及廣泛,刀法風格追求流矯健、渾樸自然,在繼承傳統技巧的基礎上發揚光大,作品在質感、韻味、曲線、彎度、飄度、擺度上都達到了新的境界,不但形體姿態優美、自然,比例關系舒服正確,而且傳神到了極致。在雕刻刀法的運用上,程彬也講究手、眼、身、法、步,他把太極拳中的站、粘、連、隨等技巧應用于雕刻中,發揮好足、膝、腰、眼、手的協調作用,做到氣韻貫通,身法用于刀法,刀法體現在作品上。他說:“學武術既是為了健身,沒想到今天我從事的事業倒也和它聯系起來了。”
程彬今年68歲,做事依舊有自己的一套原則,他說:“現在不管是誰讓我做東西都要等,你讓我做就活是看中了我的手藝,都知道慢工出細活,我現在做雕刻也不為了賺錢,只想雕刻出來的東西個個都是精品,要有收藏價值。”他所用的刻刀和雕刻用具,大部分都是自己親手做的,他說一個好的雕刻藝人,不僅要會做活兒,還得會做工具。“你別看這些破工具看起來不怎么樣,但用著相當順手,好的雕刻刀我也買過,別人也送過我,但都是繡花枕頭,中看不中用,哪個都沒有我自己做的用著舒服。”他雕刻用的鉆頭、刀頭都是每次幾百個的買,有一次程老師看他徒弟只買了10個鉆頭,就打趣的問他徒弟:“這些鉆頭用完是不是就打算不干這行了啊?”不管是材料還是工具,他都恨不得想把這一輩子的用量買出來,因為在他心里,雕刻是他一生的事業追求,是他堅定了要做一輩子的事。
所為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雕刻行業中,程斌特別看不慣為了追求名利錢財而忽略雕刻技藝的人,只為追求神似,而忽視了其中的內在含義。程老師技術高超,為人正直,不圖錢財,不追求功名利祿,現在像這樣的手藝人已經不多了,同行的人會覺得程老師“不合群”,覺得他太傲,但程老師有不同的看法,他說:“就像站在擂臺上,永遠有人攻擊你,永遠打不過你,那你就是贏家,只有真正能打出來的才是高手,你不去打你永遠不知道自己什么水平。我從事雕刻這么多年,也不懂什么禮數,我常跟人說,我沒文化不代表沒水平沒經驗。”程彬絲毫不掩飾自己的能力,這也正是真正的手藝人才能有的自信心吧。
煤精雕刻的傳承是家族式傳承和帶徒授藝,程彬現在有7個徒弟,他最得意的弟子就是“墨一大師”。他的兒子程思源現在也跟隨父親學習雕刻,思源的作品同樣受到專家的認可,這讓父子二人更加堅定了傳承煤雕技藝的勇氣與決心。
煤精作為一種有機寶石,是不可再生資源,撫順的煤精雕刻藝人對撫順的煤精有著特殊的情懷,原料越來越少,好料都被收藏起來,在過幾年都不知道要用什么來雕刻,這是煤精藝人目前最大的憂慮。為了節省原料,有的藝人把打磨下來的碎料甚至雕刻掉下的粉末都收集起來,進行合成后繼續使用,這與傳統煤精雕刻又存在很多矛盾的地方。未來煤精雕刻在沒有原材料的情況下,如何進行傳承是將來要考慮的最大問題。
參考文獻
[1]撫順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撫順煤雕[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0
[2]于曉波.地域性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研究[D].沈陽大學,2013.
作者簡介:
張睿(1993.7-),女,漢族,遼寧撫順人,沈陽師范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16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美術學專業,美術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