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中國動畫電影的發展作為研究對象,從理論與實踐的角度分析我國動畫電影從一味突出“文以載道”的政治教化功能到單純地突出“娛樂趣味”的低俗審美階段的發展歷程,筆者在論述中貫穿著思考動畫電影到底該 “文以載道”還是“娛樂趣味”?通過厘清中國動畫電影發展背景,美國動畫電影成功的基礎上,得出我國動畫電影的發展應該積極摸索 “文以載道”與“娛樂趣味”的平衡點。
關鍵詞:“文以載道”;“娛樂趣味”;當代;中國動畫電影;發展
1.20世紀中國動畫電影特征——“文以載道”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中國動畫電影進入發展輝煌時期,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確定文藝為社會服務的方針,“要創立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1]即采用民族傳統文化形式教育大眾,提升百姓的政治覺悟,這一方針奠定了中國動畫電影之后30年的發展方向,當時的文化部長沈雁冰指出:“美術電影主要是以兒童為服務對象,用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他們?!盵2]國家關于動畫創作的方向性指導與中國傳統文藝創作要求——“文以載道”傳統要求相一致,形成了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藝術的目標——借助動畫形式對兒童進行道德思想教育以及社會主義價值的教育。
1950年我國創作的《謝謝小花貓》、《小鐵柱》等作品明顯將傳統道德和社會意識形態融入作品之中,著名動畫導演靳夕先生提出了問題:動畫電影將人的生活與情感簡單化,給兒童造成一定的認知錯覺。而后經過我國理論界和動畫藝術家的分析、探討,在動畫電影的創作中融入了民族藝術形式以此來淡化靳夕提出的問題。于是乎產生我國第一部水墨題材的動畫電影《小蝌蚪找媽媽》,以及后來的《牧笛》、《大鬧天宮》、《金色的海螺》等等都是這一時期的經典之作,更是我國水墨動畫的優秀作品,后來的學者將這一時期動畫電影概括為:“中國學派”。影片中無論是水墨線條、剪紙藝術、民間色彩還是民族音樂、人物形象等極具中華民族的特征,而且呈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獨有的審美意境,但這些作品依舊體現“教育為上”的指導思想,強調“文以載道”傳統文藝觀,要求動畫電影發揮對兒童的教化和社會思想的引導作用,并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時期特征,重視影片政治性卻忽略藝術性與商業性。
2. 當代動畫電影的特征:“娛樂趣味”
在外國動畫影片的沖擊下,中國動畫電影在困境中與時俱進,國家政策的支持、動畫創作理念的更新、技術的發展,中國動畫產業逐步探討如何突破了傳統動畫生產觀念,開始了動畫產業化嘗試。
新嘗試在《寶蓮燈》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該部影片全面借鑒國際動畫制作、市場運作等方式,從劇本編寫到對白設計,從動畫造型到電腦特技,從音樂音響到舞蹈表現,從先期錄音到后期全數碼制作,基本都模仿美國、日本制作與風格,突出了故事性和娛樂化的時代審美風格,標志中國現代化動畫電影的誕生,也表明中國本土動畫傳統的斷鏈。
進口動畫大片強勁的市場表現以及衍生產品帶來的巨大利潤改變了中國人動畫片服務于兒童的觀影心理,并開啟了民族動畫重整旗鼓的想象空間,動畫的產業化轉向成為中國動畫人的普遍共識。[3] 2000年10月黨十五屆五中全會上重新定義動畫,認為其是一個產業,并在其后的幾年中,國家不斷發文大力提倡發展動畫產業,明確了動畫產業的“民族化、大眾化、科學化、產業化的發展道路。也正是在官方發展動畫產業的號召下,在先天不足的現狀中,各大高校紛紛開設動畫產業,培養專業的動畫人才,國家給予一定的補貼與優惠政策。同時,國家在動畫電影的制作、市場運行中也給予高度的關注,客觀上促使中國動畫電影市場一派欣欣向榮,2009年《喜羊羊與灰太狼》(以下簡稱《喜羊羊》)系列電影獲得了1.2 億元票房收入(投資1200 萬元),《熊出沒》系列、《龍之谷》系列動畫電影在進口動畫電影的夾縫中獲得了生存,但無法外國動畫電影相媲美。究其原因就在于國產動畫電影的故事性不強,無論是編劇、臺詞、人物造型等都缺乏個性,更缺乏寓教于樂的藝術表達方式,一味地突出娛樂性,拋棄了“中國學派”動畫電影的民族審美精神的體現,依舊服務于少年兒童。而且當前中國動畫電影藝術審美方向從“文以載道”走向了“娛樂趣味”,并沒有找到兩者結合的平衡點,即使這些動畫電影也有不少成人年觀看,但絕大多數是為了陪孩子欣賞。
3.“文以載道”還是“娛樂趣味”?
縱觀美國近些年的動畫電影發展,電腦特技精湛,三維動畫技術的完善,互聯網的flash動畫普及,好萊塢經典的敘事結構、語言的詼諧幽默以及長久以來市場受眾的積累,使得美國動畫電影一直占據優勢地位。美國動畫電影一方面根植于本國獨立、自由的個人英雄主義價值觀、普世價值觀等的民族文化底蘊,普世價值宣揚平等、博愛、自由、人權等等內容具有普適性,也是人性中最普通的心理需求,正是普適性文化價值讓美國動畫電影得到全世界受眾的認可。另一方面善于將美國個人主義價值觀、普世價值觀與別國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花木蘭》花木看在典型的東方審美的面孔中——柳葉眉、丹鳳眼、櫻桃小嘴以及烏發,融如美國式人物的獨立、勇敢、聰明,被塑造個人主義的女英雄形象?!盵4]
結束語
中國動畫電影的發展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其中歷經種種,總體來說,主要分為兩個階段:強調“文以載道”教化功能階段與模仿、照搬突出“娛樂趣味”的審美階段。在這一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官方還是動畫藝術家們都在積極地摸索中國動畫電影的發展道路,也正說明了單方面地突出“文以載道”或“娛樂趣味”都是不科學的,而應該尋找到兩者最佳的結合點,讓各個年齡段的觀眾在動畫電影中獲得不同的思考與感悟。
參考文獻:
[1] 陳荒煤.當代電影(下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8:106.
[2] 張松林、貢建英著.誰創造了《小蝌蚪找媽媽》——特偉和中國動畫[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146 .
[3] 周晨. 文化生態衍變與中國動畫電影發展研究[M]. 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2014:130-131.
[4]馮東、羅瀟瀟、丁卓. 傳統民族文化元素在動畫藝術創作中的應用[J].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5(3):185-188.
作者簡介:
黃瑩(1984.10-),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動畫。單位: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