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成果
1.建立三位一體的德育工作機制。學校將家長幫助子女道德學習與道德成長的互動納入德育計劃,請家長介入學校的德育活動,逐步構建家庭的活動型、開放性德育網絡,通過學校、家庭、學生三股力量的參與,形成教育合力,不但優化了學校的德育工作,而且還贏得了家長和社會各界對下一代的關愛和學校德育的支持。
2.由強制性管理向學生主動的道德需求轉化。當前,班主任和政教處的管理主要是一種強制性管理,對違紀學生的道德行為以灌輸和懲罰為主,經本課題小組研究認為處罰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特別是對那些自律性較差的學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學生對學校的紀律沒有認同感。學生只有將外在約束內化為自己的道德需求時,產生的行為才是長期的、穩定的。
3.堅持德育滲透和活動相結合。在教學實踐中,認真挖掘并充分利用各科教學內容所蘊含的德育因素,發揮課外活動優勢,開展生動、有趣、有益的各種活動,在活動中啟迪智力,養育天性、鍛煉能力、獲得教益,實現德育目標。
4.促進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注意發現學生自身的閃光點,多創設學生參與的機會,促進學生自我改進,參與自我管理。
5.學生的思想品德等方面有了普遍提高。7年級學生的文明紀律、思想品德、自主學習、尊重教師有了普遍提高。在我校學生自主學習抽測中,7年級學生合格率達100%,優秀率達85%,列全校前列。
6.教師和學生一起成長。我校教師積極參加市、區組織的教學教研活動,其素質得到了專家的好評,有多名教師獲市教學能手稱號。
二、研究影響與效果
1. 教學方式得于創新。通過研究,改變了傳統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滿堂灌、一言堂、老師講、學生聽的封閉性教學方式,構建了在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以學生為本,立足于學生的社會生活,課內外結合,課堂與生活相聯系”的開放性教學方式。在教學內容生活化、教學方式生活化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教師專業素養得于提升。課題組成員積極探索,勇于實踐,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不再是單一、粗暴的、命令式的,教育教學水平、教科研能力等方便也不斷提高。課題組成員撰寫的論文在省市級刊物以上發表,部分老師還應邀參加了新教師崗位培訓講師團,并進行了宣講。形成《〈日喀則市農村初級中學寄宿制學生思想道德現狀調查問卷〉匯編》、《〈日喀則農村初級中學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調查報告》、《<桑珠孜區一中中學學生心理困惑及轉化案例選>案例匯編》、《〈桑珠孜區一中中學德育工作論文選〉論文集》、《〈西藏初中德育工作實效性的調查及對策研究〉階段性研究報告》、《<西藏初中德育工作實效性的研究>研究報告》。
3.學校德育工作得于落實。圍繞課題組舉辦的德育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為廣大學生所喜聞樂見,德育活動潛移默化的作用已初現成效,活動在學生當中取得了深遠的影響,有的活動已成為校園德育活動的固定項目。很多學生的道德自省能力得到提升,學生的文明紀律、思想品德、自主學習、尊重教師有了普遍提高,大多能以積極、健康、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來規范自己的言行。在我校學生自主學習抽測中,學生合格率達100%,優秀率達85%,列全校前列。在在首屆教育系統足球賽中,我校是唯一一個在開幕式參加表演的,并在球賽中榮獲二等獎。
參考文獻:
1.朱小蔓主編,劉驚鐸著.道德體驗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戚萬學:《活動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論構想》,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3.朱小蔓:《教育的問題與挑戰——思想的回應》,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4.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靈魂,動情是德育的關鍵》,《道德教育論叢》,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