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德育是自古至今世界各國都非常關注的教育課題,始終貫穿于學校教育工作之中,在我國的學校教育中,德育教育一直是學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衡量優秀人才培養的評價尺度。改革開放后,各種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相互碰撞,也使學校德育受到沖擊。因此,如何能夠讓學校德育取得更好的成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對各種道德現象做出正確的價值胖短,以更高的道德素質和品行修養迎接社會的諸多挑戰,顯得直觀重要。
關鍵詞:學校德育;農村中學;道德教育;調查
一、研究背景
1.新時代社會的發展趨勢:目前,各地各學校也根據自身實際采取了一系列的德育工作措施和辦法,學校德育工作在奮進之筆的推波助瀾下取得了較大的成績。然而,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速、經濟技術交流的擴大、傳媒手段的突飛猛進,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受到諸多文化思潮相互交流、碰撞、滲透,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信仰、生活方式、行為規范乃至世界觀、人生觀都發生了變化
2.新西藏跨越式發展的需求:西藏地區位于我國的西南邊陲,是我國西南方向的重要屏障和以藏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因此,努力開好中學生德育工作,培養更多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西藏的“四有”人才,對于維護邊疆地區的和諧穩定,促進其繁榮、發展,進而和全國人民一道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而努力奮斗,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3. 切合學校實際的教育戰略:一是學校校址位置優越。二是校園環境優美。三是學校有著優良的辦學傳統。四是學校新一輪領導班子的組建把“優化育人環境,創設高雅校園文化”作為當前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和工作目標,并已開始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和探索。學校正是在積極探索和實踐校園文化的情況下,與學校特有的社會文化背景相結合,提出本課題的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一)研究的目的
本課題選取日喀則市寄宿制初中學校為調查樣本,通過調查、采訪,深入了解日喀則市寄宿制初中學校德育的現狀,結合教育管理學理論,分析困擾學校德育實效的根本原因,尋求增進寄宿制學校德育效果的有效對策,研究具體可行的解決措施。
(二)理論及實踐意義
1.理論價值。隨著新時代與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和推進,我們一方面必須把德育置于素質教育的核心地位,抓緊抓好,另一方面又要與其它各育有機結合,融為一體。
2.實踐意義。一是有助于進一步摸清西藏農村寄宿制學校中學生都存在哪些思想道德方面的問題及新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社會環境、校園文化、家庭教育對學生思想道德品德形成的影響。二是有助于探索和挖掘有利于改進和加強農村中學生品德發展的德育課程創新教學模式,夯實農村中學生的德育工作。三是有助于為從事德育工作的學校、德育教育、班主任等提供新時代下德育工作模板,從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針對性。四是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科研能力,為其他人進行德育研究提供系統全面的理論支持。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系統化的,有組織、有目的的教育活動,成功的道德教育是指導人們的外在要求轉化為內在動力,將道德要求和知識轉變為個人的道德需要求和信念,并在實踐中強化。
本課題探討的道德教育實際特制學校道德教育,是由學校作為實施教育的主題,中學生作為接受教育的客體,學校作為道德教育的場所,對學生進行社會公德、家庭美德、人格教育、文明禮貌等各個方面。
(二)德育實效性
德育實效性,即德育實踐中注重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工作能落到實處、有針對性;學生能接受教育,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有切實的作用;講究實際效果,追求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最大化。德育實效性的高低來自于對教育規律的把握和運用,而對教育規律的把握和運用的程度如何,取決于德育科研。
四、研究的目標及內容
(一)研究的目標
1.通過課題的研究,樹立科學的德育觀念,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2.通過課題的研究,使廣大教師逐步掌握與德育相關的基礎性理論
3.通過課題研究,總結出學科德育的途徑和方法
4.教師轉變原有的教育觀念,在日常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通過德育活動結合學科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重情境、重情感、重實踐、重體驗的德育教育,將使學生形成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態度、逐步養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
1.形成中學德育生活化的理論框架。
2.確立群體行動研究的方法。
3.構建學生學段的個案研究。
4.加強研究氛圍的創設。
5.使學校班主任工作從經驗型轉向到理論性,從盲目性轉向科學性,從零散性轉向系統性,從隨意性轉向規范性。
五、研究對象及范圍
(一)研究對象
中學生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為
(二)研究范圍
我課題組自立項以來,主要將精神著力在7-9年學生,其中7-8年級學生以自主學習、家校共育為主;9年級學生以德育活動為主。后期擴大到部分《道德與法制》教師隊伍。
六、研究的方法及運用
(一)研究思路
本課題與學校德育工作緊密結合,通過課題研究開展德育工作,在德育中展開課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2.文獻研究法
3.個案研究法
4. 調查研究法
5.經驗總結法
(三)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18年4月——2018年5月)
1.課題實驗的申報立項。
2.制定課題實驗研究方案,成立課題研究小組。
3.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對課題進行充分論證,搜集與課題相關的資料信息,做好實驗研究的準備工作。
4.對學生思想道德現狀進行問卷調查。
第二階段、全面啟動、達成共識階段(2018年5月——2018年7月)
1.組織課題研討交流活動。
2.撰寫階段實驗報告、經驗論文、隨筆、校本教材,初
步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3.開展研究
第三階段:深入研究、創建特色階段(2018年7月——2018年8月)
1.建立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個案,選取典型代表,進行全程觀察。
2.收集實驗反饋信息,并根據反饋信息對課題實驗進行及時調整,并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修正方案。
3.在形成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課題研究,推廣研究成果,組織課題經驗交流會。
第四階段:完善成果、總結提高階段(2018年8月-2018年9月)
1.分析現狀,匯集資料,整理各類研究成果。
2.課題組成員匯編結題報告和各類研究成果。
3.撰寫結題報告,接受評估檢查。
(四)研究運用
1.建章立制,保障中學德育工作實效性研究扎實、長期開展。
2.加強交流,提升教師德育工作管理能力、管理藝術。
3.豐富載體,推進學生德育活動整體性、有序性、有效性。
4.風采展示,彰顯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成果、做法
參考文獻:
1.張中華.論現代道德教育的缺失與對策[J].
2.當代教育論壇.2004年第1期.1.聯合國教科文組
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
3.朱小蔓:《中小學德育專題》,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戚萬學、杜時忠:《現代德育論》,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