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鄂西土家族建筑藝術,以吊腳樓最具民族特色,它如一刻璀璨的明珠分布在鄂西山塬坪壩,在中國建筑史上獨具異彩。西土家吊腳樓民族特色濃郁, 建筑風格獨特。
本文從建筑裝飾藝術特色出發, 意欲發掘更為深層的內涵, 為現代居室的裝飾藝術增磚添瓦。
關鍵詞: 鄂西土家族 吊腳樓 裝飾
鄂西土家族地區是西南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的樞紐, 這里溶匯了中原文化、川滇文化, 吳越文化的若干特色, 是封存了大量歷史信息的文化寶庫。 它基于純樸開放、瑰麗多彩的南國文化及狂放不羈、嬌首八荒的巴楚文化, 既著重人與自然的統一, 又充分表達個性的自由。 民族文化上的獨特個性滋養了這里的建筑裝飾藝術, 體現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風情。 吊腳樓作為鄂西土家族歷史文化的代表, 結構緊密、布局規整、對稱和諧、造型美觀, 其裝飾形式多樣、紋飾豐富、技藝精湛、寓意深刻, 是南國建筑領域的一朵奇葩。
一、吊腳樓建筑形態結構
鄂西山區是云貴高原尾閭, 山多平地少, 地形地貌復雜。 民居擇地, 為了適應山坡地形, 將樓房與平房結為一體, 前半部是架空的樓房用支柱撐在水面上或坡下, 后半部將房屋安在土坪上, 是接地的平房。 與其他完全懸空的桿闌式建筑有所不同, 這種稱作半桿闌式建筑, 它是西南與中原建筑的完美結合。 以吊腳之高低來適應地形變化, 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土方開掘, 不須破壞地貌, 同時隔絕潮濕, 促進通風, 具有省地、靈活、舒適、美觀的優點。
吊腳樓講究室內外空間的滲透與交融, 追求人工與天然的統一, 強調將建筑融入環境, 并與之相互村托。 它的樓閣相當開敞, 樓內外空間流通滲透, 追求與自然的親近。 對應的門窗給室內帶來通風的同時也提供了充足的自然采光, 可以欣賞到室外優美的自然景觀。它還建有“ 走欄” 和“ 絲檐” , (“ 絲檐” 就是覆蓋走欄的雨搭), 它們是吊腳樓室內空間的外延, 直接溝通吸納著室外自然景觀, 從而在屋宇構造上盡量保持著與自然共存的有機空間形態。
吊腳樓的內部結構一般分上下三層, 下層為牲畜雜物, 人居住在第二層, 第三層用于儲存谷物農具等, 各層之間以木梯相連結。 吊腳樓的整個構架, 均以榫穿卯相銜, 不用一釘一鉚, 結構非常嚴密, 渾然一體, 十分牢固。 所有構件目的明確, 各有各的用處, 可謂各守一方、壁壘森嚴。 不管是外形和內部結構, 都呈現出恰到好處的比例關系。吊腳樓房頂、屋身、樓基各部分之間氣韻和諧, 建造嚴密, 理路清晰。
二、吊腳樓裝飾藝術特點
1.裝飾的形式內容
吊腳樓的功能和風格決定了其裝飾藝術的形式和內容, 吊腳樓的臺階、梁枋、屋頂等往往表現為一種較固定的形式。 因此它所蘊涵的豐富的文化特質, 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構件的裝飾來加以表述的, 它的裝飾吸附多種藝術, 表現鮮明的藝術個性, 具有強烈的地方藝術特色。 檐口、門窗、柱頭是重點裝飾所在。
由于吊腳樓的全木質結構, 木雕是它最主要的的裝飾手法。 吊腳樓的雕飾藝術充分運用了傳統的隱雕、浮雕、通雕、嵌雕、貼雕等工藝手 法, 以梁、欄桿、門窗及床為主, 利用不同的雕琢技法, 結合、利用當地材料、工藝和技術的特長, 在不同的部位雕琢形成了不同質感、紋理、韻味的豐富變化的圖案。雕飾手法樸素簡潔、不尚繁縟, 刀法簡練明快, 風格嚴謹而又含蓄。 線條秀美、粗細、疏密、曲直變化, 充滿流動感。 造型生動、簡潔、抽象、圖案化而又活潑大方。 布局構思巧妙, 疏密、大小、聚散、空白講究, 層次豐富、清晰。 體現一種古樸靈秀之美。
在色彩裝飾上沒有大面積使用鮮艷的色彩, 而要不是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色澤與紋理, 小面積采用鈷藍、天藍、土紅和土黃相間的色彩進行點綴, 清艷脫俗。
裝飾的題材內容, 主要取自本民族的神話傳說以及圖騰。 鄂西土家吊腳樓的裝飾歸納起來, 主要有以下種類:1 、字類, 各中藝術筆體的漢字, 如福字、萬字、壽字等。 隨處可見木欄上雕“ 回” 字格“ 喜” 字格“ 亞” 字格等吉祥圖案。 2 、錦類, 即錦紋, 指由二方連續或多方連續圖案構成的花紋, 以回紋錦, 拐子錦的使用為最多。 3 、祥禽瑞獸類:如龍鳳呈祥、鳳棲牡丹、喜鵲登梅、等圖案。 4 、寓意類:運用事物名稱的漢字諧音, 組成祥瑞詞語, 以表達吉祥意愿, 如采用蝠、磬、諧“福慶” 之音[ 以瓶、鵪諧“ 平安” 之音, 以柿、如意組成“ 事事如意” 等。各種圖案都不是孤立的, 在更多場合下結合在一起, 體現出其特有的形式美。 內容不受程式約束, 形式自由活潑。 總的來說, 就是追求平安吉祥、祈望富貴如意。 這些花紋圖案形態各異, 不拘一格, 既遵循美的法則又符合本民族的審美情趣, 充分反映了土家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審美情趣。
2.裝飾的風格
吊腳樓的裝飾格調清淡素雅, 精巧自由, 追求中和、平易、質樸、含蓄而深沉的美。 吊腳樓是全木質結構, 屋面蓋小青瓦或杉皮, 這些天然材料“ 熟軟” 的質感使它富于巴楚特有的“ 土氣” 美。 屋面屋脊, 裝飾局部的曲線運用避免了造型的僵硬冷峻, 優美的鑲嵌在大自然中。 她的裝飾簡樸、自然, 延續了建筑外觀的風格。 此種相得益彰, 使房屋的整體和局部保持著高度的統一和完整, 在有限的空間里實現功能、氣氛、格調、美感的統一。
吊腳樓的體量、材料、造型、色彩、裝飾方面都與環境高度協調, 給人以含蓄深沉的天然美和清醇的樸素美。 這是一個“ 天人合一” 的“大結構” 。 整個建筑的天然色彩與大自然完全融為一體, 親切近人, 親盈平易, 洋溢著詩意。 與土家人的文化性格相切合, 充分體現了土家人對自然的向往和崇敬之情.
鄂西土家吊腳樓的裝飾是在自然浸染中的人工再創造, 其中有物質因素, 更有人文因素。 它所傳載的人文思想, 從根本上賦予了它獨特的民族神韻, 體現出了土家人的生活意蘊、風土人情、審美情趣, 其鮮明的藝術特色在建筑體系中獨樹一幟, 向世人昭示著土家人高超的藝術水平。 土家族勤勞的生產作風, 淳樸的生活習慣, 執著的信仰追求, 獨特的風土人情, 使民間建筑的優秀手法能夠在今天的建筑中有所延伸。
參考文獻:
[1] 姜曉萍.中國傳統建筑藝術[ M] .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8 .82 .
[2] 侯幼賓.中國建筑美學[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7 .
[3] 劉致和.中國建筑類型及結構[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87 .
作者簡介:
劉巖(1992.09~),性別:女,籍貫(湖北省襄陽市),單位(湖北美術學院),職稱,學歷(2016級碩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