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為少數民族舞蹈中的\"弱勢群體\",回族舞蹈在其發展道路上存在著諸多劣勢與先天不足,而其獨特的民族性與宗教性,使其舞蹈具有自身的個性特點。回族男青年頭戴小白帽、身著坎肩,女青年頭披長紗,那樸實但獨特的裝束一定使人記憶猶新;在五彩繽紛的藝術舞臺上,各民族舞蹈爭奇斗艷,回族舞蹈由于種種原因并沒有像藏族、維吾爾族、蒙古族、朝鮮族舞蹈那樣使人屢見不鮮,這無形中使人們對回族舞蹈的認識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其實回族民間舞蹈和其它民族民間舞蹈一樣,也是豐富多彩、歷史久遠的。
關鍵詞:回族舞蹈;藝術特點;發展;趨勢
回族舞蹈從回族音樂中發展而來,并逐漸從音樂中分離,具有它的個性選擇和文化意義。在當下民族民間舞蹈\"尋根\"潮流中,回族舞蹈的\"滯后\"反而成為它最大的優勢,因而較之其他兄弟民族具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回族舞蹈的產生與發展,是在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儒家文化融合基礎上的文化創造,體現了回族舞蹈發展的個性特點,必須要抓住回族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民族心理。
一、回族舞蹈的特點
回族有著不成文的清規戒律約束著歌舞娛樂,但回族舞蹈還是在夾縫中萌生、形成、發展,它一方面傳承伊斯蘭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在回族人民日常的勞動娛樂中無不伴有舞蹈動作,并且形成自己的特點,例如:回族穆斯林在做“禮拜”時,手臂動作較多,身體動勢較大,當念到“都瓦兒”時,均將頭部左右轉動;念到“大贊”時,身體和頭部均晃動,因此“搖頭”這一動勢,正是回族舞蹈中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民族藝術得到很大的發展,回族舞蹈也被很多舞蹈工作者所重視。
回族舞蹈包括禮儀舞蹈和游戲舞蹈。禮儀舞蹈有宴席舞和念舞。凡是在宴席場合表演的歌舞,稱為宴席舞,這種舞蹈形式構成了回族舞蹈的主體.念舞即為葬禮中的舞蹈,殘存于西北伊斯蘭教的某些門宦中,即“念經時搖頭,食畢則耍拳舞手”,葬之“以足踏墳”。這只是一種簡單的動態,還未形成具有規模的舞蹈祭奠形式。游戲舞蹈也包括兩類,一類是近似回拳的體育游戲,也叫“踏腳”.最初稱“彈腿”,實際是一種武術,是回族人民外出做生意,趕麥場,預防被襲的防身之術。同時也用以冬季農閑娛樂。參加者老少皆有,可以起到聯絡情感的作用。另一類是“坐舞”。它是以坐的形式進行的舞蹈。一般是順圈而坐,輪番以雙人對舞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喜、怒、哀、樂,以所唱之“酒曲令”來伴舞。主要特點是模擬性強,動作干脆、細膩。
二、回族舞蹈的發展趨勢
(一)、回族舞蹈的發展現狀首先表現在創作思想的解放和創作氛圍的濃厚上。回族又稱回回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偉大民族。隨著時代的進步和視 野的開闊,回族人民打破了種種阻礙,清醒地認識到,民族藝術是民 族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實,近年來,回 族人民和全國舞蹈界出于繁榮發展回族舞蹈的迫切愿望,頻繁地開 展了一系列回族舞蹈的理論、創作和演出活動。次數之多,規格之 高,不但是過去從未有過的,而且與其他民族相比,也是不多見的。 2004年,在銀川舉 行了首屆全國回族舞蹈理論研討會,可以說是吹 響了回族舞蹈大發展的進軍號,掀開了回族舞蹈創作大繁榮的序 幕。不但為回族舞蹈創作做好了理論準備,而且極大地激發了全國 回族舞蹈工作者的創作激情,開創了回族舞蹈創作的新局面。2007 年,由中國舞蹈家協會、寧夏黨委宣傳部、寧夏民委、寧夏文聯舉行 的首屆全國回族舞蹈展演,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首府銀川市舉行。 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全國回族舞蹈的大會演,匯聚了當時全國回族舞蹈創作的精華。回族舞蹈 百花園的色彩續紛,可謂是回族舞蹈創作的空前盛會。近些年來回族舞蹈的發展成績,更在于創作出了一 大批回族舞蹈的精品力作。在許多方面有新的突破,受到了回族群 眾的歡迎和好評。填補了 回族歷史上的空白。向全國人民展示了回族舞蹈的迷人風貌。如寧夏創作的回 族舞蹈作品《金色湯瓶》等作品,曾亮相于中央電視臺的春晚、元旦 晚會,使全國人民都為那具有特別風味的回族舞蹈所傾倒。回族舞蹈《剪花花》《水之秘語》《水溢金瓶》《月上弦》等作品還獲得了全 國舞蹈的最高獎項“荷花獎”,實現了在全國性大獎中歷史性的突 破,圓了幾代回族舞蹈工作者的夢。這標志著回族舞蹈創作水平新 的提高,而且也說明了近年來回族舞蹈創作的成績,已被全國舞蹈 界和全國人民所肯定、所接受、所認知。
(二)、回族舞蹈近年來的回族舞蹈創作,形成了自 己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打破了以往單調、沉悶,一味在外部特征和藝術形式上下功夫的創 作模式。在創作題材的選擇和表現民族生活的廣度和深度上更為積極和大膽,在特點和風格特征的表現上,更為鮮 明和突出,巧妙地運用傳統動作元素中的“碎搖頭”,又將傳統舞步 融進胯部和腰部左右搖擺的動律中,配合活潑的跳躍性節奏,把回 族女孩嬉戲的生活情景描繪得繪聲繪色、情趣盎然。大型回族舞劇《花兒》《月上賀蘭》,更是以宏大的篇幅,精美的 結構,璀璨的藝術場面,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回族人民的生活場景,向 觀眾展現了全新的回族生活舞蹈語匯,是兩部地道的屬于回族的民 族舞蹈藝術佳作。我們欣喜地看到,許多回族舞蹈作品,都表現 出了鮮明的回回民族的文化符號,因而十分親切感人。如回族舞蹈作品《碰手鐲》《心中的牡丹》《月之弦》《星月璀燦》等,都是用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常用物象或符合審美習慣所熟悉喜愛的東西為題材或主要道具,具有了濃厚的回回民族的民族特點。不少回族舞蹈作品,不僅表現出了具有鮮明回族色彩的文化符 號,還突破禁區,大膽地深入宗教這一更深層次的精神文化領域,使 回族文化符號的表現,更為強烈集中。深入地挖掘并表現了回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性格特 征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和高級層面,是推動民族凝 聚、發展、進步的思想火花。
參考文獻:
[1] 華方佐. 回族舞蹈藝術多元化發展路向[J]. 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3):40-45.
[2] 馮雙白. 《舞蹈》見證中國舞蹈五十年[J]. 舞蹈,2008(12):6-14.
[3] 余媛媛. 淺談回族舞蹈藝術多元化發展路向[J]. 芒種,2012(第19期):217-218.
[4] 周晶. 淺談寧夏地區回族舞蹈語言的風格與特征——以女子群舞《心泉》為例[J].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1):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