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形勢下,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要讓人民群眾真正擁有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需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目前,我國群眾文化建設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仍具有基礎設施缺乏,專業人員不足和文化形式單一的問題,需要增加資金投入,培養后備人才和推動文化創新和繁榮民間藝術。
關鍵詞:新形勢、群眾文化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臺。新形勢下,群眾文化是指人們職業外,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是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以自娛自教為主導,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歷史現象。第一、群眾文化概括了主體為群眾,客體為活動。第二、群眾文化內容廣泛,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第三、群眾文化包含了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工作、群眾文化事業、群眾文化隊伍。文化作為國家的精神內核,在國家建設中的地位不斷提高。蔡雄杰【1】指出群眾文化建設狀況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通過群眾文化建設不斷地增強國家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親和力和影響力,是實現中國夢的必要條件;崔震彪【2】選取了獨特研究視角,以群眾文化事業為本,發展群眾性文化產業為拓展,較為系統地提出,農村群眾文化事業與農村群眾文化產業\"兩驅\"發展路徑。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分析群眾文化發展現狀,并提出群眾文化發展策略,以期有可行之處。
二、群眾文化建設現狀
(一)群眾文化的基礎設施缺乏
基礎設施是群眾文化開展的前提和基礎,目前,由于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較大,經濟儲備不足,因此,在群眾文化的基礎設施建設上良莠不齊。一些地區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基礎設施,一些地區存在應付檢查的現象,雖然建立了健身房,乒乓球館等娛樂休閑場所,但是大門緊鎖,健身器械蒙塵,使用率低;還有一些地區基礎設施年久失修,雜草叢生,銹跡斑斑。唐山市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有效性的相關調査, 其中有效性相對較低的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為農家書屋和鄉鎮綜合文化站。這些設施只能滿足農村群眾一方面的需要, 無法開展其他文化活動,不具有通用性。【3】一方面是沒有財力建設和維護基礎設施,一方面設施建設無法與群眾文化需求對接,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處于缺乏狀態。
(二)群眾文化建設的人才不足
群眾文化的建設需要專業的人才,目前,在進行人才隊伍的組建中,基層單位文化建設的規模較小,人才總量小,由于缺乏明確的目標,或者專業性不強,導致人才不足。職能錯位現象的發生,負責文化建設的職員事務繁雜,造成文化建設缺位。政府投入不足。人才流失嚴重,人才隊伍的不穩定等都影響群眾文化建設。人才的培養力度不足,培訓、開會、繼續教育等多流于形式,沒有產生實效。
(三)群眾文化建設的形式單一
群眾文化建設的形式目前還有很多地區停留在慶祝文化活動,在節假日開展一些娛樂和傳統的民俗活動,平時處于擱置狀態,群眾文化建設的思想難以深入人心。目前開展的活動,以節約經費為前提,群眾體驗不佳,基本流于形式。開展的活動時間較短,多為單一的演出性活動,群眾參與度不高,導致熱情不足,影響力較小。
三、群眾文化發展策略
(一)加強群眾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
目前有很多地區急于經濟建設,將資金更多的投入到經濟建設的領域,群眾文化建設資金不足,面臨資源短缺困境。當地政府要劃撥專項資金用于文化建設,同時,要整合文化資源,地區間資源共享,最大限度的利用資源。政府可以發揮企業的作用,實行政府與企業合作的方式或者由企業贊助的形式擴大資金來源。政府也可以采用購買公共服務的形式,由專業機構進行群眾文化的建設。
(二)加強群眾文化建設的人才培育
建立群眾文化人才培訓中心,聘請專業人才定期培訓,加強工作人員的思想建設,明確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地位。鼓勵在職人員自學提高業務素養,有條件可以公派到學術單位進行專業學習。促進人才的交流,相互借鑒群眾文化建設的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建立群眾文化人才的后備資源庫,從而做到人才資源的整合利用,以備不時之需。建立群眾文化人才的考核機制,設立精確的考核標準,實施相應的獎勵機制,保證群眾文化事業人才輩出、后繼有人。
(三)推動群眾文化品牌建設
推動群眾文化品牌建設,需要注重保護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民間藝術在時代發展中與當地的經濟建設和文化融為一體,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也體現區域特色。在千村一面的情況下,唯有注重民間藝術的保護與開發,煥發新的文化生機,推動群眾文化發展。在民間藝術的基礎上創新,推陳出新,才能使民間藝術永葆生機與活力。通過創新,發揮大眾傳媒的作用,提高文化競爭力,促進群眾文化繁榮。
四、結語
文化繁榮是國家發展的軟實力,未來,是國家之間文化的競爭。必須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弘揚主旋律,把握先進文化的方向,建設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當下,群眾文化建設資金不足,人員缺乏,形式單一,缺乏創造性,但是,只要積極加以引導,提供充足的資金,加強人才培訓,推動文化創新,促進群眾文化繁榮局面形成。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提高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參考文獻:
[1]蔡雄杰.中國夢認同視域下的群眾文化建設路徑探索[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02):21-26.
[2]崔震彪. 現階段我國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困境與出路研究[D].山東大學,2017.
[3]王麗慧.唐山市農村基礎文化設施建設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品牌(下半月),2014(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