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政治生活和學術中的結合,我意識到我國社會科學的方法論日益自覺。特別是唯物史觀的指導下,逐步成為踐行學術的必備之法,也是我們進步的前提。
在藝術設計中,從我說起,我在本科學習的是更泛而廣的知識,在研究生期間,我學到了更加專業性的知識,更加深層次了解自己的專業,尤其在這個時期連接社會科學方法論,更加能夠解答自己的問題。
關鍵詞:實踐;矛盾;文化背景
從學習的過程期間,長期學習理論知識,并且我的專業屬于更加需要一針一線去制作的專業,所以對于實踐的要求特別高。在原先的時候,更加注重書本學習,在研究生期間更加注重進行實踐,把作品與理論緊密聯系。
對于我們設計者來說,追求自我個性的表現力和社會當中的商業需求永遠都是一個讓人糾結的矛盾。有時候太過去張揚個性,卻并不是大眾所喜歡,每次根據社會需求來做設計,又感覺完全在束縛我們對于藝術美的追求,永遠達不到更深的藝術境界。這就要求我們在做設計的時候,更加要注意實踐的重要性,并且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針對不同的設計的時候,要進行大量的調研,根據不同的需求做出好的設計。也就是說表現自我的同時一定要考慮其作品是否符合市場需求和大眾需求,是否能夠順應市場發展規律,在此基礎上來把握我們作品的定位和走向,去施展我們的個性,那才是好作品。
結合社會科學方法論,舉例說明,比如我的其中一個設計中,前期我進行了調研準備工作,了解各大品牌近兩年的趨勢,流行的顏色以及面料,設計師在最近這兩年喜歡的風格與款式,調研最近的流行色以及趨勢,在前期調研工作中,大量搜集資料圖片,進行歸類整理,大致分出幾項,分別是顏色,材料,款式,靈感來源。根據這些為自己的設計制定方向,調研過后,選擇自己的靈感源,對靈感源進行大量的讀取與摘錄,并對自己的設計進行大膽的編排,草圖制作,盡是感性的狂歡。在大量搜集與草圖狂想之后,開始以理性思維,有邏輯的方式整理自己的設計,例如需要多少布,如何擺放,如何縫制,制作成平面圖,這樣,就不用擔心在創作期間有亂的地方。一步步下來很明確,這是結合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必要性。
然而,在現在的藝術創作中又有很多弊端,和社會科學方法論違背,藝術這個領域在社會中所制定的規則過于少和簡單,這樣一方面會給我們設計者廣闊的施展空間,并不受太多束縛。但是另一方面卻有著秩序混亂的場面,比如設計的作品其里面的元素基本都是抄襲別人的元素拿來東拼西湊,告知別人這是自己的作品。魚龍混雜,面目全非,違背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自己的靈感源與作品相悖。
對于一個藝術作品是好是壞,我在現階段對其藝術價值缺乏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考究,沒有很好的評判標準和底線設定。所以基本看所有作品都看表象,再深層面的東西我就會亂了方向,不知從哪里來尋求這個藝術作品帶給人們和社會的意義和價值。而在我們社會科學方法論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總結要注重量的積累。沒有量的經驗積累,評判任何東西都不會是特別準確的,只有充足電,才會點亮屋子,將自己的觀點陳述的有理有據,有說服力,同時也才能夠更好的認識事物規律,揭發規律本質,從而達到質的飛躍。在創作過程中,自己遇到的問題也很多,多看到自己的不足,進行吾日三省吾身,及時更改藝術或者設計上的不足。
所以我們在創作設計過程中要注重在實踐過程的體驗,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每一個事物都必須通過實踐去認知,事實證明,我們設計者在設計作品的時候不能光去憑空想象,靠意識來主導事物的發展方向。而必須通過實踐來實現,用所吸取的理論養分盡情的灌溉整個實踐過程,才是最明智的選擇。社會科學方法論立足于實踐,堅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我們探索具體領域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藝術作品體現著藝術家的素質,而設計者也是如此,我們在學習和創作的時候,不僅要在專業上牢牢把握自己,在平時更要多讀書,與時俱進,不能只注重專業學習而忽略其它科學文化歷史的學習,只有一點點沉淀所學的文化知識,才能夠更好的服務于藝術設計,所設計出來的作品才會富有生命力和價值。藝術設計作品的價值所體現的應該就是對人生的一種意識形態和歷史的沉淀、文化的傳播等等,我們如果不去熟知這些領域的東西,設計出來的東西只是表面文章而已。甚至這些會影響到我們去客觀評判一個藝術作品,連基本的背景知識都不熟悉,基本的理念和所表達的意思都沒辦法看懂,怎么去評判和學習。所以積累很重要,我們人的一生都應該學會積累,只有量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飛躍,人生的價值也會從中體現。
小結:
在我們的生活中,正確的社會科學方法論不僅可以引導我們,更可以讓我們糾正我們自身,并可以與自己專業以及生活相結合的知識,通過這些能夠幫助我及時自查糾正,有更好的進步。在我全面,正確認知下,那我的作品也會得到升華。沒有設計背景的作品是沒有靈魂的,是東施效顰,只有充滿自己思想的作品,才是堅硬的,可以長久的。如果想要長久前行,那么結合正確的科學方法論,使自己的專業水準越來越高,那么藝術的境界也會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