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提出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園林景觀設計的地位逐漸提升,園林景觀相關課程的教學模式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調整。并且在強調培養傳統研究型本科人才向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背景下,民辦本科院校的教學轉型勢在必行。在此種大背景下就培養環境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以《景觀設計基礎》課程為例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景觀設計 應用型人才 項目實踐
一 學生特點和定位
民辦本科院校藝術類學生在文化課和專業課上較于其它公辦本科院校的同類型學生并不占優勢,體現在理論知識的學習上表現為理論基礎不扎實,思考和研究能力欠缺。目前的景觀設計教學中,課程過于強化理論教學,缺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訓環節,導致學生對景觀設計理論理解不夠深刻,而實踐的能力也相對薄弱,不能滿足景觀設計及相關行業的對畢業生的技能需求,也不符合三本藝術生的學習特點。基于此可以嘗試通過項目驅動的實踐教學,在培養學生景觀設計理論基礎與專業技能方面具有結合作用,揚長避短的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可以在他們今后就業的時候避免和研究型大學畢業的學生競爭,轉而獲得具有高學歷要求的實踐型崗位的機會。
二 課程教學與就業之間的聯系
《景觀設計基礎》課程是學生們學習景觀方向的入門級課程,在培養計劃中的定位是專業必修課,是《居住區景觀設計》、《城市廣場設計》等景觀方向專業課程的先導課程,所以是非常重要的基礎課程。在這門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不僅需要學生掌握景觀設計的基本理論知識,還需要讓學生學習分析了解不同類型的景觀設計的設計原則和規范和設計的具體運用。本門課程的教學難點和重點就是如何通過有限的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對景觀設計的積極性,并且如何將課程前期學習的基本理論知識運用到景觀設計的實際案例中去。
基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和學生的特點,該課程需要不斷探索研究,使其更加適合本科民辦院校的培養模式。所以該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具有針對性,課時量不需要很大,但是所教學的內容應該選擇景觀設計中的典型,突出重點,簡明扼要的傳授給學生景觀設計的方法、步驟。因此,以培養實踐型人才為目標的《園林景觀設計》課程就必須以此市場需求為導向,建立順應時代的教學模式,培養出受社會歡迎,符合市場需求的高學歷專技能型人才。
三 教學方法現狀和解決方案
以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近兩年來所開設的該課程為例,指出其課程設置的不合理之處并提出需要改進之處。在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該課程目前所采用的的方法是講授式教學法,講授式教學法是相對傳統的方法,主要采取授課老師課堂講解景觀設計相關的理論內容,由學生課下通過完成教材相關內容的作業的形式為主。
當前教學方法主要以教師教學為主體,缺乏必要的課堂互動。這種授課模式不符合三本定位的實踐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嚴重限制了學生學習興趣跟自我意識培養。基于培養實踐型人才的定位和景觀設計基礎課程的課程性質,就要改變目前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聽課的現狀。改變這種被動接受的現狀就要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鍛煉學生分析方案的能力。可采用真題假做的模式來替代填鴨式教學,即選用一個實際的景觀設計案例,最好是和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案例類型,例如校園景觀設計,讓學生調研和規劃,通過該課程前期老師講解的理論知識展開調研,把自己的設計展現在圖紙上,并能夠做成幻燈片對方案進行匯報。這種形式較接近于設計公司的設計流程,在課業壓力較大的學習階段,可以這種方式讓學生感受具體的設計流程。
介入學生學習的案例可以是多元的,選題范圍可以根據本課程的基本理論學習內容即景觀設計的要素和著名設計師的案例和理論的學習總結為以下幾個方向。第一種,以功能為導向的空間設計。如在《城市意象》一書中提到的根據使用人群不同使場所具有特性的前庭式空間和后院式空間的設計。這兩種空間的設計都是小范圍的,可設計成為模塊,在方案設計中可進行復制的功能性空間。第二種以技術性為導向的空間設計。例如今年來國家提倡的海綿城市體現在景觀設計中讓學生設計較好實現的雨水花園,來改善局部水循環不暢和小環境。這種小范圍的雨水花園在景觀設計中也是可以進行復制推廣的功能性空間。第三種以理論為導向的空間設計。例如在學習景觀設計要素中的水景和植物兩個要素后,可進行五感景觀設計。即利用不同的水景結合水聲通過視覺和聽覺刺激人的感官使人多層次的感受景觀設計,或是利用花卉或彩葉樹通過顏色進行不同功能的分區。
當前此門課程的考核標準也較為單一,本門課程不同于園林史這種理論性較強的課程,所以衡量一個學生是否掌握景觀設計基礎內容的基本概念和原則,而應該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實踐環境,這是專業教學改革的必要條件和基礎。但是在學生還不了解景觀設計專業的具體內容時直接參與實訓在實踐中獲得理論不科學也不現實,所以針對此門課程和學校需要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背景下,教學過程就即承擔了教與學的任務,也成為了實踐作業的場所,為學生提供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專業綜合能力的了解這么一個過程。所以課程評價也不能單純的通過一張試卷來判斷學生是否真正掌握和了解景觀設計基礎這門課程的理論知識和具體運用。課程的評價也需要包括學生團隊分工合作的方式和職業化的工作程序,課程評價從四個方面來進行:調研、評圖、匯報、方案提交。教師先以提交的成果為標準,進行小組評分,再以小組評分為平均分,根據每個學生的工作量、工作內容、匯報技巧等再次進行上下浮動打分。
四 預期成效
通過項目引入這種真題假作的參與型教學模式來替代目前采用的理論講授學生做筆記傾聽的教學模式優點是比較多的。在學生方面,第一,增強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項目為線索串聯了理論知識和項目,并且在調研的過程中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匯報的過程中學生會反復體會課堂上所講授的理論知識,運用網絡和刻下調研的途徑去反復思考為什么會這樣設計,融入自己的理解,形成新的設計方案。第二,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景觀設計這門課程相交理論知識的掌握更加側重理論知識如何運用到實踐中。以項目來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這些都是在今后工作中需要的。在教師方面,以項目的方式和學生溝通,相較純理論知識的講授,更加能夠提升教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方案推到的過程教師可以傳授給學生在項目實際進行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這樣更加具有說服力也體現了老師的實際操作水平。
五 總結
基于民辦三本學生的現狀、需要培養實踐型人才的需求和景觀設計行業的重要程度,通過景觀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探索,摒棄純理論講授的授課模式,使本門課程項目化專題化,理論結合實踐,才能夠使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景觀設計的信心。為今后更加深入的學習景觀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也實現了培養高學歷應用型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李迪華. 景觀設計. 專業學科與教育[M]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3.
[2]王竹,董蘆笛. 面向 21 世紀的建筑學教育體系架構與人才培養實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2(1).29-32.
[3]馮楠. 園林景觀設計課程教學的創新模式[J]. 現代裝飾。2016(06).260.
作者簡介:
馬連,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碩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