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鮮少有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書提及沈秉廉及其所編寫的《復興音樂教科書》,但是該教科書在20世紀30年代對普通小學音樂教育發展的推動不容忽視。本文從研究沈秉廉生平以及《復興音樂教科書》編寫依據出發,將教科書的內容全面整合梳理,最終探尋出沈秉廉在普通音樂教育方面所秉持的教育觀念。
關鍵詞:《復興音樂教科書》;沈秉廉;音樂教育觀
一、沈秉廉生平及《復興音樂教科書》
沈秉廉(1900—1957),別字冰廉,筆名沈醉了,江蘇昆山人。沈秉廉1916年進入江蘇省立第一師范,1921年畢業,1922年進入上海藝術專科師范學校學習,期間師從劉質平。1926年,沈秉廉與錢君匋、邱望湘、陳嘯空四人成立了“春蜂樂會”,期間沈秉廉展現出歌詞創作方面的天賦。他用外國歌曲所填詞的兒童歌曲頗受喜愛,比如歌曲《可愛的家庭》(曲【英】亨利·比肖普)、《春之歌》(又名《春來了》曲【俄】魯賓斯坦)、《催眠曲》(曲【德】勃拉姆斯)等,這些歌曲也被當今一些歌曲集所收集(《名曲填詞歌曲》《英漢對照懷舊金曲》《臺灣兒童歌曲大全》等)。1931年,沈秉廉進入商務印書館工作,與沈百英共同編輯并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復興國語教科書》。1933年6月,民國政府教育部成立“中小學音樂教材編訂委員會”,沈秉廉被聘為編訂委員會委員,同時編著《復興音樂教科書》1。
《復興音樂教科書》分初小、高小兩套,各四冊,由商務印書館分別于1934、1933年出版,供初級小學三四年級、高級小學五六年級,共四學年使用。初小、高小編著者都為沈秉廉,但是校訂者分別由王云五以及李拔可、王云五共同擔任,從沈秉廉在《復興音樂教科書》編輯大意中所述可知2,其編寫依據應為中華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教育部頒布的幼稚園小學課程標準。1932年小學音樂課程標準的總目標為:“(1)順應兒童快樂活潑的天性,以發展其欣賞音樂、應用音樂的興趣和才能。(2)發達兒童聽音和發聲的官能。(3)涵養兒童和愛、勇敢等的情緒,并鼓勵其團結、進取等的精神。”3,此課程標準格外注重在培養兒童對音樂的興趣,同時培養兒童生活與學習中所必備的精神與品格。《復興音樂教科書》中編輯大意提到:“(三)本書中的歌詞……措辭,立意,力求淺顯明白,新奇美麗,并能鼓勵兒童動作,豐富感情,發揚民族精神。(六)本書中的樂曲無論創作或選集,曲感務取高尚,使兒童能熟悉詞意”4。因此,《復興音樂教科書》中的內容編寫充分踐行了1932年部頒小學音樂課程標準。
二、《復興音樂教科書》內容簡析
1、圖表
《復興音樂教科書》每冊的內容分圖表、練習、歌曲三大項。圖表內容主要是介紹西方音樂體系中的基礎樂理知識,比如:五線譜、音符、休止符、節奏、節拍、音階、升降號等等,知識的難易程度隨學生的年齡逐漸遞增。圖表內容在整套教科書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八冊教科書中的圖表內容平均在兩頁之內,少數幾冊只有一頁,每冊的知識點則不超過7條。總體來講,《復興音樂教科書》中所出現的樂理知識對于小學音樂課程來說,基礎且必備,這些基礎樂理知識該教科書后續的練習內容、歌曲內容的提供了教學基礎。
2、練習
《復興音樂教科書》中的練習內容是結合圖表中的基礎樂理知識所編寫的簡短的小型練習曲,旋律簡單,長度不超過八小節。初小中的練習內容有25條,高小有27條,將每冊教科書中圖表所出現的的樂理知識平均分布于練習內容中,并且加入常見的音樂符號、節奏型、音程以及輪唱練習,每冊中的練習內容最多不超過8條。練習內容中的一些旋律,會出現在之后的歌曲內容中,學生在經過練習內容的學習,對歌曲內容的正確把握則更容易,相輔相成。具體練習內容如圖表二所示:
3、歌曲
《復興音樂教科書》中的歌曲內容是重點,在整套教科書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每冊教科書有歌曲20首,其中最后兩首為《中國國民黨黨歌》《中國心》,因此整套教科書共有歌曲164首。這些歌曲題材廣泛,旋律簡單明朗,蘊含著豐富的音樂教育內涵。從歌曲的內容以及題材來看,該套音樂教科書中歌曲主要有歌頌生活、鼓勵學習、思想品德教育、愛國教育這四大類,其中有一些歌曲的內容同時兼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題材,思想教育性極強。具體歌曲及題材分類見圖表三:
三、沈秉廉《復興音樂教科書》所反映的音樂教育觀
1、科學觀
普通音樂教育是普通教育的一部分,除了傳播教育思想外,最重要的職責應當是教授學生音樂知識、唱歌。在前文中筆者已經提到過《復興音樂教科書》全套教科書分別設置了圖表、練習、歌曲三個部分的內容。相較于同時期,其他出版社出版的小學音樂教科書,該套教科書已經注意到普通音樂課程應當科學系統的將音樂基礎樂理知識、練習、歌曲相結合,而不僅僅是簡單地學唱歌曲。
通過前文中的內容整理,可以看出沈秉廉所編寫的《復興音樂教科書》借鑒西方普通音樂教科書的編寫方式,在音樂教科書中加入了圖表(樂理)、練習內容,雖然這兩部分的內容所占篇幅非常少,但是所涉及的樂理內容都是最基礎最實用的。該套教科書中的圖表、練習,用科學性的編寫方式循序漸進地將知識組織起來,由淺入深、由簡及難,之后練習內容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到的樂理內容,在以上兩步的基礎上,學生可以在唱歌內容中真正實踐使用所學的樂理知識。在這種教授音樂知識的教學方式下,今后遇到有歌譜歌詞的歌曲,學生也會自己進行識譜試唱,最終達到“授之以漁”的目的。
2、天性觀
沈秉廉所編寫的《復興音樂教科書》是一套適用于8-12歲小學學生所使用的音樂教科書,使用這套教科書的學生們尚屬于兒童,那么這套教科書中的歌曲就應當是兒童歌曲。為了遵從兒童的天性,兒童歌曲的創作就要符合他們特殊的生理、心理條件。其中,趣味性則是首要條件,歌詞中打造出生動、活潑的兒童形象,反映出兒童天真的性格,最終達到音樂娛樂的目的。
從前文歌曲內容梳理以及體裁分類中能夠直觀的感受到,《復興音樂教科書》中描述兒童生活、歌頌生活的歌曲數量最多,共有86首歌曲,占全套教科書的比例為52.43%。沈秉廉極其注重發揚兒童活潑的天性,他編進該書中的兒童歌曲,例如:《野兔餓了》《互助歌》《小鳥的歌》《歡迎新友》《田家樂》《好朋友》《娃娃疲倦了》等等,充分結合生活,講述生活中的種種有趣的事情,并多使用“咕嚕咕嚕”“叮當叮”“啾啾叫”等擬聲詞,再加以多出現類似于“X XX”節等奏感強烈的節奏型,講述一個天真爛漫的兒童故事,突出歌曲中的人物、動物形象和情節,易于兒童的理解和記憶并引起共鳴,體現了兒童活潑可愛的天性。
3、啟民觀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我國國民在封建社會里養成的麻木、腐朽、虛偽等等不健康的精神面貌逐漸被一些有志之士所認識到。如果放任這種腐朽的精神面貌不予管理,中華民族必將逐漸消亡,那么塑造一種全新的、健康的國民精神面貌就迫在眉睫。眾所周知,“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音樂可以作為一種啟民的工具,而它能夠啟民的最佳手段則是學校音樂教育,在20世紀初期,曾志忞、李叔同、趙元任等等音樂教育家領導開展學堂樂歌,以此來推動音樂啟民思潮的進行。
在30年代,沈秉廉同樣認識到、并踐行此點。從前文歌曲內容梳理以及體裁分類中可以看出,《復興音樂教科書》中除了歌頌生活的歌曲所占比例較大,思想教育與愛國教育所占比例也不低。整套教科書中,思想道德教育的歌曲有27首,愛國教育的歌曲有40首,共占比例39.88%(每冊教科書共有的《中國國民黨黨歌》《中國心》只納入一次)。
該教科書中歌曲的歌詞,多出現鼓勵學生熱愛國家、熱愛民族、自強不息、積極向上、勇敢拼搏等內容。有一些歌曲兼具歌頌生活、鼓勵學習、思想教育、愛國教育的題材,例如:《干》《復信》《送別》《正義》等。沈秉廉編寫具有以上優秀精神的歌曲,首先于普通小學音樂課堂上使兒童所接受,再由兒童傳播到社會上,一傳十十傳百,逐漸普及到所有大眾,達到音樂啟民的目的。
四、結語
沈秉廉作為20世紀初的音樂教育家,在編寫音樂教材之前,曾做過普通學校的音樂教員,對于兒童的心理以及需求拿捏的非常準確,在醉心發展普通音樂教育的同時也憂心于當時國家的落后。因此,沈秉廉在《復興音樂教科書》的編寫中極其重視如何發揚兒童活潑可愛的天性,同時也重視宣傳積極向上的科學思想。在二者的結合下,該教科書中的歌曲最終達到音樂啟民的深層教育目的,在普通音樂教育發展初期的30年代為普通小學音樂教育與國家發展送去了一盞啟明燈。雖然,沈秉廉在眾多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書中未有提及,但是歷史的真相必將逐漸浮出水面,他為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發展所做的貢獻最終會為人所肯定。
參考文獻:
[1]沈秉廉.復興音樂教科書(初小)[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7月初版.
[2]沈秉廉.復興音樂教科書(高小)[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6月初版.
[3]教育部[2]沈秉廉.復興音樂教科書(高小)[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6月初版.
[4]幼稚園小學課程標準[M].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2月第5版.
[5]孫繼南.中國近代音樂教育史紀年1840-2000[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6]楊和平.浙江近現代音樂教育家群體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
[7]王晨. 音樂家沈秉廉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4.
注釋:
1《中國近代音樂教育史紀年1840-2000》孫繼南,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第一百頁252條“6月……”。
2《復興音樂教科書》沈秉廉,商務印書館1934年出版。第二頁“本書依據教育部正式頒布的小學課程標準編輯;全書四冊,供高級小學二學年使用。”
3教育部中小學課程標準編訂委員會:《幼稚園小學課程標準》,中華書局上海1932年出版。 第一百四十二頁“音樂,第一,目標......”
4沈秉廉:《復興音樂教科書》,商務印書館1934年6月初版,第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