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井陘拉花作為河北省井陘縣重要的民俗文化組成部分,他的起源和發展始終受到關注,本文針對井陘拉花的起源和發展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 井陘拉花
一、拉花的故鄉—井陘縣
井陘縣屬于河北省石家莊市地區,位于石家莊的西部,太行山的東麓。并且與山西省陽泉市緊靠。 全縣共有17個鄉鎮,有將近30萬人口。清代出版的《太平寰宇記》,是這樣描述的:“陘山,在縣東南八十里,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陘,故謂之井陘”。井陘縣歷史悠久,早在秦朝已經在這里設置縣,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雖然井陘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可是由于井陘縣本身處在山地中,對其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阻礙,據《井陘縣志》所講,在元末明初的時候,曾經天下大亂,當時井陘縣的人口只剩下的原來的四成。可見,歷史的動蕩,地理環境的不便利,山地不適于耕種等因素,使得井陘縣自古至今就是一個貧困的縣。如遇到天災人禍,百姓往往都會成群結隊,男女老少全家結伴一起去外地逃荒,而家中的壯勞力,平時也會在外地謀生,一年到頭一家人常常都不能團聚。特殊的歷史,惡略的自然環境,共同促成了井陘人民淳樸堅韌的性格。 拉花這種深受井陘人民歡迎的民間藝術,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漸形成的。
二、拉花的起源
關于拉花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 從最直觀的舞蹈中來看,拉花本身是一種舞蹈形式,最直觀的表現形式就是拉花的舞蹈和樂譜。 有一節名為《摩合羅》的拉花樂譜,樂譜對應的故事與元代孟漢卿的《張孔目智勘魔合羅》基本相同。在舞蹈動作上,拉花舞蹈中抖肩動作,和蒙古族的舞蹈非常相似。最后,在表演過程中,男子通常將長袍撩起,夾在腰帶上,這一動作與當時的游牧民族,特別是蒙古族騎馬馳騁的動作極為相似,因此,通過以上三點,有的學者認為拉花應該起源于元代。再或是從現存較早的表演道具上入手。井陘縣小作鎮的南石門村,有一件先祖留下的為拉花伴奏的古笙袋子,上面寫有“乾龍八年”的字樣。和袋子一起的還有一對云鑼,上面沒有刻字,但通過鑒定被認定為清代文物。從這些物證上看,有些學者認為,拉花應該是起源與清代的。 但是在民間,人們更愿意相信那些給了他們無限遐想的傳說。第一種說法,是說在宋朝末期到元朝初期,井陘地區出現了一個無惡不作的土匪團伙,井陘縣的百姓深受其害。百姓們忍無可忍,最終決定除掉這群無惡不作的土匪,于是井陘縣幾個村莊的村民在春節的時候組織了一伙年輕力壯的青年男女,裝扮成各樣的賣藝的角色,里面有俏皮的村姑,可愛的花童,年老的挑貨郎等等,表面上,手里拿著花傘,扇子,花籃,花瓶,云鑼等表演道具,但是私下里攜帶各種鋒利的短兵器。 打著賣藝的旗號進入土匪的山寨,佯裝表演技藝。 期間趁土匪放松警惕,早已埋伏在外的村民和里應外合, 將這貨土匪繩之于法。 不僅救出了很多無辜的百姓,而且徹底消滅了這伙土匪。 后來,每逢過節,井陘縣的百姓就聚在一起,表演當年除掉土匪的場景,以示對當年除掉土匪的村民的感恩。 從此,這項活動便逐漸的演變成節日的民俗活動,也就是現在的拉花。 另一種說法是井陘縣由于地理原因,從古到今一直土地貧瘠,一旦遇到天災,百姓就不得不出去逃荒。 尤其是到了每年的年關,地主討債,官府崔糧的時候,百姓的日子更是難過。 大街上經常會看到百姓們成群結隊,帶著家人,孩子,背井離鄉,把自己的生活的悲慘遭遇一邊走,一遍唱出來,以求得一些施舍。 長久以來就形成了一種特定的乞討形式,當地名為“拉荒”。 又因當地“荒”和“花”的發音基本一致,為了好聽,有叫做“拉花”。 現在一些老藝人,依舊稱為“拉荒”。 不僅是因為“荒”與“花”的讀音,更是由于第二種傳說,與井陘縣的地理環境相結合,與當地的民俗,民風也比較匹配。
但是,不管是傳說,還是清代留下的實物,再或是元代作曲家孟漢卿所做的《張鼎致勘摩合羅》的故事,都無法給出讓人信服的證據,證明井陘拉花的起源年代。但從以上面的傳說可知,井陘拉花是井陘縣民間文化相互交匯,相互融合的縮影。在整個大環境的影響下,井陘縣的拉花藝術經過了歷代百姓的努力,和拉花藝人的不斷發展創新,才最終在井陘縣得以真正的保存并傳承到現代。
三、拉花的發展
建國以前的井陘拉花是以一種“歡迎眾神”的形式出現在廟會中的。 《井陘縣志》記載: “迎神賽會,歲有定期”、“文武各會,比賽歌舞。 ” 廟會活動一般在農歷二月至七月間進行,如果遇上重要的節日也會有廟會。因為舊時井陘地地理位置和環境的劣勢,加上經常有天災和戰亂,使得百姓對安定生活的向往尤其強烈,而“歡迎眾神”的廟會活動,正是順應了當時百姓的心理。至今,井陘拉花在舞蹈形式,服裝裝飾方面,又有了很大的變化,吸取了很多其他舞蹈中的元素,融入到拉花的舞蹈編排中,井陘拉花還多次在全國性比賽中獲得嘉獎。雖然,這樣的發展,是井陘人民非常希望看到的,但是,作為老一代井陘拉花藝人的代表——武新全老人,卻感到了很大的焦慮,他擔心井陘拉花這樣改下去,最終會變得失去自己的特色,變得和普通舞蹈一樣。
中國之所以要保護民間文化藝術,是認識到民間文化藝術是我國文化藝術中的寶貴財富,民間文化藝術所依附的民俗以及民俗活動,其承載的社會功能不僅在于藝術的審美,也不僅是其中的娛樂價值,更深層次的是民間文化藝術中體現的積極,正面的價值觀。 而民間文化藝術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就是“民”,失去了民,便失去了民間文化藝術的根基。正如井陘的拉花,從最早建國前的拉花藝術,到被發掘出來,為國家政治建設做貢獻,到改革開放時期的參加各種演出,吸取各種舞蹈的元素改良自己,拉花,從一種地道的民間藝術,慢慢的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根基,舞蹈特色,服飾裝扮等本屬于井陘拉花的獨特,拉花正從一種民間藝術,慢慢的轉變成了登上了大雅之堂的“高雅藝術”,這些因素加起來,最終使得現今的拉花藝術正在慢慢的失去民眾基礎。一個失去了民眾基礎的民間文化藝術,其最終結果必定是被民眾遺忘直至消亡。
參考文獻:
《井陘縣志》 河北人民出版社
《井陘拉花社會功能研究》 陳彩虹 《大舞臺》2010.04
《太行深處藏奇葩》 王欣 河北大學文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0.05
《井陘拉花的源流及其地緣分析》 張永 河北學刊 2006
《太平寰宇記》卷六十一 河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