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李斯特作為十九世紀的一位音樂大師,在音樂方面的造詣可謂是令人望而驚嘆。李斯特的一生不僅從事鋼琴演奏行業,還曾經做過樂隊以及歌劇的指揮家,李斯特可以說是整個歐洲音樂界內的潮流人物。本文通過對于李斯特狂想曲的來源以及對于《第十號匈牙利狂想曲》的音樂風格分析以及演奏技巧分析了解李斯特狂想曲當中的《第十號匈牙利狂想曲》。
關鍵詞: 李斯特 匈牙利狂想曲 第十號匈牙利狂想曲
一、曲目來源
在《外國音樂辭典》中,是這樣來定義狂想曲這一體裁的:“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作曲家們將具有英雄氣概、民族題材或者請辭并茂的器樂曲稱之為狂想曲”。 然而,“狂想曲”并不是由李斯特所創造的,讓“狂想曲”成為鋼琴音樂體裁的人最早應該是捷克的作曲家托馬謝克,在世界音樂史上,我們都稱托馬謝克為“狂想曲”這一鋼琴音樂體裁的創造者以及奠基者,而李斯特則是將“狂想曲”這一體裁發揚光大的推廣者。
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李斯特共留下了十九首樂曲并流傳至今。李斯特在這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中不僅表達了自己的愛國情懷以及對于民族的強烈歸屬感,還對于之后的作曲家們在作曲技法上面有了一定的改變。更多的作曲者們采用了多樣變化的技法,以至于達到能夠更好地展現出樂曲所帶的多樣、變化多端的情感語言。李斯特在《匈牙利狂想曲》當中活靈活現地向聽眾們展現了一首首匈牙利的音樂史詩,不僅滿足了對于音樂內涵的需求,對于音樂技法的運用也頗有創造性,對于“狂想曲”這一體裁的創作手法也有了與眾不同的創新。
李斯特在其所創作的十九首狂想曲當中,其中共有十五首運用了俗稱恰爾達什或者說是類似的音樂結構技法,這一種技法在匈牙利民間舞曲當中是十分流行的。在匈牙利吉卜賽人中經典的民間舞蹈當中,恰爾達什這一手法被廣泛運用,也造就了相當多樣精妙的音樂形象。李斯特對于鋼琴的技法是十分注重的,曾有鋼琴音樂評論家認為李斯特所創造的曲子大多都是在“炫技”,這就展現出了李斯特的樂曲創作下對于技法的創造性。對于“狂想曲”這一體裁他不僅繼承了之前的這一體裁的優點,更是對其加入了自己的風格特征在其中進行了優化,為這一音樂體裁的發展傳播作出了一系列的貢獻,可謂是將這一體裁推向世人的面前。
二、音樂風格
(一)音階、調式體系
李斯特在《匈牙利狂想曲》這一系列鋼琴曲當中對于音階、調式體系這一方面均采用了兩種音階調式:大小調音階調式和吉卜賽音階調式。
大小調音階體系作為浪漫主義時期所流行的音階體系,李斯特理所當然地采用了許多這一體系作為其音樂創作的基本。關于大小調音階這一體系,趙曉生曾經在《傳統作曲技法》這一書當中提出兩種調式結構,一種是大調網絡結構,另一種則是和聲小調網絡結構。從而我們可以知道大小調音階體系當中各音的作用關系。
在創作《匈牙利狂想曲》這一系列十分具有匈牙利民族風格特色的樂曲時,李斯特也采用了許多匈牙利民族所獨有的音階體系。匈牙利民族所獨有的音階體系就是指吉卜賽音階了。吉卜賽音階的特色很鮮明,即包含了兩個增二度性質。而李斯特在《第十號匈牙利狂想曲》這一首樂曲,也可以說在全部的十九首狂想曲當中并不是整首曲子都是應用吉卜賽音階的,而是將吉卜賽音階揉進大小調音階當中,也就是說在以大小調為基礎之上采用適量的吉卜賽音階。這樣的作曲技法就顯得整首曲子會具有一種獨特的效果,對于李斯特所追求的富有匈牙利特色的音樂作品是很有幫助的。吉卜賽音階穿插于整首曲子之間,顯得十分自由瀟灑,風格艷麗。
(二)調性布局
李斯特在《匈牙利狂想曲》當中所運用的調性布局十分地豐富多彩,對于調性展現的多樣化以及轉變化調的手法也是值得很多學習鋼琴的人來探討學習。
調性可以說是調式的高度,在一首音樂作品當中,調性的選定可以說是音樂陳訴的基本,而調性的轉變又可以給予樂曲不同的色彩以及全新的發展。在《第十號匈牙利狂想曲》當中,李斯特采用了關系大小調以及同主音大小調變化的手法,利用大小調調性的風格特征在樂譜五線譜上為我們譜寫出了一幅幅獨具風格的場景。而在調性轉變當中,李斯特也采用了等音調這一手法。這三種調性布局手法的結合,為這首樂曲的調式轉變呈現出更加多樣化的變化手法,也使音樂的表現效果更加豐富多彩。
(三)變奏手法
李斯特對于變奏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變奏是音樂表演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在《第十號匈牙利狂想曲》當中采用的變奏手法有著兩個極為鮮明的特征,一是將變奏與匈牙利民間音樂構造相融合,二是對于變奏與鋼琴即興裝飾手法相融合。在《第十號匈牙利狂想曲》中,裝飾手法是極為飽滿多樣的。如圖(圖2-1至圖2-5)中,分別展現了快速音階、音階,顫音,三度雙音、波音、模仿匈牙利大揚琴的震音、快速音群,分解和弦、滑奏等多種裝飾手法。
(四)曲式結構
在《第十號匈牙利狂想曲》中,李斯特采用了恰爾達什的這一結構模式。這一模式普遍氛圍兩個部分,慢速與快速相結合。這一首曲子可以說是自由曲式結合的套取形式,主要表現為兩個樂章。該曲是E大調的,在1到5小節為引子,而A段則是從第六小節開始直至第三十九小節為結束,B段則是從第四十小節開始到第一百二十四小節結束,尾聲則到第一百四十八小節結束。
三、演奏技巧
《第十號匈牙利狂想曲》是首極為考驗演奏者彈奏技術的曲子,在這一首曲子當中運用了多元化的裝飾手法,對于演奏者技術的考驗可以說是十分巨大。在曲子開頭,就采用了三十二分音符音階的裝飾手法,對于演奏者手指的靈活性極為考驗。在演奏期間,踏板可以一直踩著,在第五小節的和弦當中,在力度方面要注意是遞進的,不要下壓,樂聲要給予聽眾緊湊感,像走近一個人一樣,一步步逼近最后到達。
在6-21小節的時候,是分為兩個部分的(6-21,22-39)。彈奏這一部分的時候,需要演奏者重視聲量的切換,在八度的彈奏時要輕盈,手指不可以趴著。在第14小節時,左手要切換成主旋律,右手變成伴奏,在第18小節時,則要切換回來。 在第三部分,也就是40-124小節,需要注意手臂的放松,音量要較弱但是要充滿生機,跳音彈奏要充滿活力,呈現出蹦蹦跳跳的感覺。 最后一部分則右手全要呈現出八度進行,左手則是采用十度音程,兩手的合作速度要越來越快,用力相當速度也要相當,要注意手臂放松,身體向前傾斜。
四、結語
李斯特十分追求鋼琴彈奏的技法,其所創作的《第十號匈牙利狂想曲》是個人創作風格與浪漫注意風格結合的產物,讓匈牙利民間音樂廣為流傳,體現著民族音樂的魅力所在,它的表現技法對許多鋼琴演奏者來說更是一道具有挑戰力的題目。
參考文獻:
[1]童師柳: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7.04
[2]婁新藝:李斯特及其《匈牙利狂想曲》[J],《藝術教育》學術論壇音樂版面,2009.04
[3]張 燕: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例說[D],貴州師范大學,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