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盛京賦》是乾隆皇帝于1743年創作的一部全面描繪清代沈陽城的辭賦,它使我們清楚的認識到沈陽在歷史上特別是有清一代的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美學價值、歷史價值、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1770年,《盛京賦》法譯本在巴黎出版,無論是作為歷史資料還是作為早期的詩文翻譯,它在向歐洲傳播中國文化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在構建中國形象過程中也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盛京賦》;沈陽;文化交流
盛京是沈陽這座城市在特定歷史階段的名稱(從公元1634年到1906年),即從清太宗正式為都城命名,到光緒末年撤銷陪都建制。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沈陽。1634年,皇太極改稱沈陽為“穆克敦”,滿文意為“興盛”,漢文寫作“天眷盛京”,從此,沈陽被稱為“盛京”。順治元年(即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第二年,定盛京為陪都。
1.乾隆《盛京賦》
《盛京賦》是乾隆皇帝第一次東巡(1743年)祭祖謁陵時所創作的一篇大賦,包括序、正文、頌三個部分,約5000字,是仿于兩漢大賦之兩都賦和二京賦所作。其中序言部分敘述了作者踵武皇祖,東巡盛京祭祖,周覽龍興故都。正文開篇描述盛京的地理位置、山川形勝。鋪排地域之廣大,物產之豐饒,陸地之禽獸,山林之嘉木,江海之魚類,蒼龍赤螭,極逞想象。接著敘述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擴建盛京,經始樓闕。繼而追懷清代開國時期的文武功臣。又用較多筆墨描繪了狩獵場面,意在顯示軍威。最后是頌,作為全篇的概括和總結?!妒⒕┵x》雖是以兩漢大賦為楷模,但又有所創新,反映出時代的特征和地域的特點。
《盛京賦》是歷史上全面描寫沈陽城的辭賦,體現了乾隆皇帝對“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的盛京的無比眷戀和崇敬,具有重要的美學價值、歷史價值、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2.《盛京賦》的價值
首先,美學價值。《盛京賦》是以陪都盛京為題材的一篇大賦,它具備了“賦”這種文體的基本特征。如獨特新穎、富于變幻的用韻和節奏鮮明、音韻諧調的對仗,使《盛京賦》既體現了“賦”的鮮明特征,又極富個性的美感。“對偶帶來視覺之美,葉韻帶來聽覺之美,用典帶來含蓄之美,藻飾帶來和諧之美”,其美學價值可見一斑。
其次,歷史價值。《盛京賦》是乾隆皇帝第一次東巡中的杰作,其內容豐富,氣勢磅礴。其豐富華美的內容是今天我們研究沈陽這座城市歷史軌跡、城市文化、物產資源、中外交流、民族融合等內容的重要史料來源。同時也是研究清前史、陪都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東北邊疆史等問題的重要資料來源。對文字、書法、篆刻、繪畫等文學藝術方面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再次,文學價值?!妒⒕┵x》有滿漢兩種文字。滿文之《盛京賦》為滿族文學增添了異彩,可謂是乾隆帝為中國民族文學史留下的一筆巨大財富。漢文之《盛京賦》則氣大聲宏,別有一番意境。無處不在的散發著優美精煉,極富藝術感染力?!妒⒕┵x》也是沈陽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沈陽地域文學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價值。
最后,藝術價值。漢滿三十二體篆書的《御制盛京賦》“既是漢滿文字的再整理與新創造,也是漢滿篆書藝術的創作與展現,在漢滿文字、書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睗M文三十二體篆書《御制盛京賦》也是研究我國少數民族書法藝術的一個重要載體,其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不可小視。
3.《盛京賦》的域外文化交流
1751年,法國耶穌會會士錢德明(1718--1793)來到北京,從此在北京居住了42年,直到去世。在華期間,他把《御制盛京賦》翻譯成了法文,并于1770年在巴黎出版。這是《盛京賦》在西方傳播的開始,也是這部作品最早的外文版。在留住北京的日子里,錢德明熱情地學習中國語言,鉆研滿漢文化,終于成為了聲名卓著的漢學家,他致力于向歐洲介紹傳播中國的歷史、文學、哲學、宗教、藝術、科學,成為18世紀中西文化交流最重要的參與者。錢德明希望通過翻譯和出版《盛京賦》,向西方展示中國的禮儀傳統,傳遞中國乾隆皇帝的正面形象?!妒⒕┵x》的法譯本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無論是作為歷史資料還是作為早期的詩文翻譯,它在向歐洲傳播中國文化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在構建中國形象過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18世紀法國大文豪伏爾泰看了錢德明翻譯的法文版《御制盛京賦》后 ,稱贊乾隆“像一位作家或許比像一位皇帝更多些 ,”是“權力無邊的君主 ,又是帝國最優秀的詩人”。他也曾寫過一首《致中國皇帝》的詩歌,熱情的頌贊乾隆皇帝,不過乾隆皇帝最終沒有看到這些作品。伏爾泰無奈之下,便在致瑞典國王的書簡中寫到:“我曾投書中國皇帝,但直到而今,他沒有給我一點回聲?!彼€把這書簡寄送給了所有與他保持聯系的外國王室及各國貴族朋友,表現出了他對中國皇帝的無比景仰之情。此外,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和格里姆也曾對《盛京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三位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都從《盛京賦》中看到了那個時代的中國---開明的君主、幸福的子民、嚴密的社會組織、繁榮的陪都景象,中國給他們留下了極其美好的印象。正是由于這些啟蒙思想家的闡釋和點評,才造就了《盛京賦》在西方世界的廣泛傳播。
近代以后,也有一些西方史學家或出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或出于相關問題研究的需要,對《盛京賦》也多有研究,并因此成為了與中國交往的橋梁與紐帶。2007年10月,法國巴黎大學歷史學教授布里澤先生應邀來到沈陽大學,他是出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而長期從事《盛京賦》和圓明園等問題的研究。他為沈陽大學師生做了“乾隆《御制盛京賦》在法國”的學術報告,就乾隆《御制盛京賦》的創作背景、文化內涵、法文翻譯和出版情況等問題做了精彩講述。他認為《盛京賦》不僅是一首長詩,更是一部歷史巨著。言談中感受到布里澤先生對中國文化的深厚感情,并將這種感情轉化到嚴謹、求實、具體、細致的學術研究中。他的研究也體現了不同地域、不同歷史的民族間相互促進、互為補益、共求發展、共建和諧世界的美好訴求。
作者簡介:
楊 帆(1994—),女,滿族,遼寧省葫蘆島市人,沈陽大學,碩士研究生。
楊小梅(1968--),女,漢族,遼寧省沈陽市人,沈陽大學,教授,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