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漓江的概念可以輻射到整個桂北地區和整個廣西風光。各個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以及他們千百年來豐富的文化積淀,更是藝術家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漓江畫派”就是以表現時代風貌為宗旨,以廣西秀美山水為主要表現對象,以傳統中國畫為主體,以廣西當代畫家為主要力量,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和鮮明的藝術風格。廣西美術力量十余年得到明顯發展和提高,一個具有延續性、傳承性的廣西畫家群體已經形成。漓江畫派的文化主張,表明廣西美術在創作和理論上逐步走向自覺和成熟,同時也是美術史上獨特而多彩的一筆。
關鍵詞:漓江畫派 時代性 個性 研究
漓江以其獨有的秀美和靈氣,滋養了無數丹青妙手,漓江畫派這個誕生于八桂大地具有鮮明地域個性、濃郁民族特性的文化藝術品牌,經過近十年的打拼也已經成為中國最活躍的畫派,并引起越來越多的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和重視。回首漓江畫派的成立,可謂團結上下齊心協力,天時地利人和來造就。
一、漓江畫派的文化緣起
(一)植根八桂田園山水,確立山水畫在漓江畫派的主體地位。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廣西地處祖國南疆的亞熱帶地區,氣候宜人,植被豐富,特別是以世界聞名的桂林山水為代表的秀麗風光,百里漓江,千峰聳翠,一江綠水,兩岸翠竹,堪稱妙絕,“大漓江”的概念可以輻射到整個桂北地區和整個廣西風光。各個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以及他們千百年來豐富的文化積淀,更是藝術家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因此,廣西畫家的題材優勢顯而易見。“漓江畫派”就是以表現時代風貌為宗旨,以廣西秀美山水為主要表現對象,以傳統中國畫為主體,以廣西當代畫家為主要力量,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和鮮明的藝術風格。
廣西獨有的地形地貌、優越的氣候條件、優美的山水、奇妙的民間藝術、多彩的民風民俗組成了別具特色的自然環境、區域特點、人文資源,造就了一批個性鮮明的桂系畫家。上世紀60年代初,廣西老一輩畫家陽太陽就提出了“漓江畫派”主張,呼吁廣西美術創作要反映出自己的地域特色,其水彩畫作品《漓江放排》,兼容西方色彩真諦與中國水墨傳統,在當時引起了全國美術界的極大關注。廣西老一輩畫家創作了大批優秀的漓江山水作品,帶領著一批又一批廣西本土畫家把創作重心放在描繪漓江山水和南方風景上,1985年創作的《漓江百里圖》被譽為漓江畫派的開山之作,從此,一支有著鮮明地域特色和明確藝術追求的隊伍逐漸形成,并取得了不凡成就。
漓江山水雄、奇、險、秀,漓江顧盼生情之樹,漓江平靜如鏡之水,都是漓江美麗風光所孕育的歷史與文化之源。我們所看到的大自然,最崇高的就是山河,最壯麗的也是山河,這個宇宙大生命,生命的本源都蘊藏在山河之中。漓江畫派正是從微觀、宏觀到宇觀來認識自然山水,才進入到了藝術上的神韻化境界,藝術創作懂得天地同和這個大規律,藝術家的創作才有了大視野和大思維,漓江畫派的藝術家們追求的是一種精神狀態和審美追求。
漓江畫派的審美特征是現代南方的新田園詩畫風,藝術風格則各有千秋,但在謳歌南方美麗的自然生態和人文詩意生活方面則是一致的,高揚的人與自然天人合一、和諧共存的主旋律是亙古不變的,藝術家選擇了廣西本土的風景作為創作主題,既是情感和本能所然,也是天意,一個終生追尋美的蹤跡的藝術家不可能對自己身邊簇擁著的風景視而不見,廣西的藝術家們能自覺地投身其中,追尋山水秀麗的身影,挖掘風景生命的內涵。
(二)汲取嶺南文化營養,滲透嶺南優秀文化并與時俱進。
明清之際,在嶺南的土地上同時并行三種文化,一是固有的本土文化,二是南遷的中原文化,三是舶來的域外文化,嶺南文化在這三種文化的相互融會貫通中,真正擁有了自己獨立的風格和精神,并區別于南方文化。嶺南文化形成后在政治、哲學、學術、藝術、經濟、工藝、和生活各方面全面發展,至晚清達到了高峰時期。嶺南畫派成為兩廣繪畫的統稱,似乎嶺左嶺右并無所異,而實質上,則是有主有次。這顯然未顧及廣西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民族地域性格,而這一點,后來終為有識之士覺察出來,著名畫家陽太陽率先提出建立“漓江畫派”的呼聲。
廣西有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在歷史上相互影響、相互學習,現又受當代文化的沖擊,廣西形成了多元的包容性極強的文化背景,這種文化背景所產生的文化審美特征,體現著一種多元性的結構。所以“漓江畫派”的審美特征不僅是指自然因素,同時也指廣西少數民族文化所形成的審美特性,它所表現的內容也不僅是桂林山水,同時包含產生于這種審美特征之上的民族風情和其它題材。以帥礎堅、陽太陽、黃獨峰等為代表的老一輩畫家為漓江畫派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他們德藝雙馨、畫風質樸、筆道精深,集國畫精粹于一身,當代的廣西美術工作者繼承和發揚了歷代桂系畫家的優良傳統和藝術精華,縱情于桂林的青山秀水之間,潛心鉆研國畫藝術,創作了大量具有鮮明特色、以漓江山水為主題、風格獨特的國畫作品,漓江畫派開始活躍在中國畫壇,并享有極高的聲譽。畫家的成熟推動畫派的成熟,經過歷代畫家們鍥而不舍的努力,漓江畫派的品牌優勢顯而易見。著名美術理論家邵大箴說:“漓江畫派畫家畫得比過去更好、更成熟了,漓江畫派的面貌越來越清晰了。”
廣西漓江美麗風景的山水在筆墨中的呈現,是民族文化的積累和創意,它所表現的不僅僅是美麗的風景,而是廣西民族文化所產生的歷史。歷史有它不斷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所產生的形式和內容應該有它特殊的表現方法。漓江山水的物境,漓江山水的情境,漓江山水的意境,是藝術家們每次在創作時無法描述的感受。漓江畫派的藝術家們用手中的筆墨將不斷發展的民族歷史與文化,日新月異的漓江美麗風景,可歌可泣的民族情感奉獻給家鄉,在畫中寄托著對生命、生活和大自然熾熱的愛。
二、政府部門與美術工作者攜手,成就全新畫派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站在廣西大文化戰略的高度于2002年提出打造“漓江畫派”,以“漓江畫派”為旗幟,整合廣西分散的美術力量,把廣西美術的影響做大,做成知名藝術品牌。2003年2月25日,時任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宣傳部部長的潘琦同志在《廣西日報》“學習實踐”欄目發表題為《論漓江畫派的形成與發展》的文章,對“漓江畫派”形成的必然性、基本特征等方面做出了闡述。同年7月3日,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下文同意成立“漓江畫派促進會”。縱觀畫史,任何畫派都是自生自滅,很少有政府行為刻意打造、維護和扶持,所以一般規模不大,經歷時間不長,為此,先成立“漓江畫派促進會”,專門為打造“漓江畫派”作服務工作。政府部門與民間團體攜手,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畫派,這一極富創意的做法開創了國內先河。
2004年6月1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下發“桂民發[2004]149號”文件《關于同意廣西漓江畫派促進會成立登記的批復》,同意“廣西漓江畫派促進會”成立登記。漓江畫派促進會是以中青年畫家為主體的群眾性社會團體,以弘揚先進文化、豐富民族地區精神文化產品為已任,以現實生活為創作基礎,以寫生、創作為主要手段,以廣西風光、風情為主要表現對象,以秀美、豐厚、生動、含蓄為主要風格。
同年6月22日,“漓江畫派促進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理事會”在桂林華僑展覽館舉辦。時任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潘琦、自治區宣傳部部長沈北海、自治區人大主任邱石元、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姜興和出席了成立大會,區內外畫家、評論家、企業家約120人參加會議。漓江畫派促進會主要負責組織漓江畫派的一系列學術活動,包括畫派的展覽推廣、新聞發布、理論建設和其他工作規劃,并全面負責管理資金,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成立漓江畫派基金會,以確保畫派的長遠發展。漓江畫派促進會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畫家、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挖掘和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促使 “漓江畫派”早日成熟、 成型。為了給畫家提供良好的創作條件,促進會與企業家合作,在桂林市雁山園建立了漓江畫派創作基地,為畫家設立了工作室,并多次在基地開展研討、交流、寫生活動。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宣傳部部長劉云山曾到創作基地視察,對基地的作用給予充分肯定。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對培育漓江畫派高度重視。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培育和扶持八桂民族音樂、漓江畫派、山水實景演藝等優秀文化品牌,提高該區原創文化水平。”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確立了“促進廣西文化實力新提升,建設民族文化強區”的目標任務,繼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提出要培育和扶持包括漓江畫派在內的優秀文化品牌后,第十次黨代會又把漓江畫派寫進了黨代會報告,提出要把漓江畫派作為文化品牌之一重點鞏固提升,充分體現了自治區黨委對漓江畫派的重視和關心,又體現了自治區黨委對漓江畫派寄予的高度期望。促進漓江畫派的發展是貫徹落實中央十八大和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的需要,也是促進和發展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建設,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貢獻的需要。
《廣西“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也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培育和扶持八桂民族音樂、漓江畫派、山水實景演藝等優秀文化品牌”。時任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唐正柱說:“打造‘漓江畫派’,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總結歷史經驗,尊重創作規律,在理論自覺和創作自覺的基礎上,整合各種資源,培育和扶持‘漓江畫派’向前發展,形成品牌價值。”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對藝術規律的認識和理解是深刻的,漓江畫派的提出、打造和培育,是廣西美術創作事業發展五十多年來的一個新的高峰和起點,是政府部門和廣大美術工作者團結、攜手、努力的結果,標志著廣西美術創作將以全新的發展姿態走向新的輝煌。
三、志同道合與創新精神增強漓江畫派的凝聚力
(一)志趣相投志同道合
藝術流派是一定歷史時期內,思想傾向、審美趣味、創作方法、藝術風格等大致相同或近似的某些藝術家自覺或不自覺結合而成的統一體。廣西美術從其發展的歷史與現狀來看,已具備了這些條件和要素,廣西畫家的作品已基本形成自己鮮明的風格,包括選材、布局的審美意向與表現手法,逐步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與眾不同的畫風,表現在目標、志趣、追求、宗旨、思想、觀念、藝術見解的一致性。 “漓江畫派”的概念一經提出,就得到全國美術界的許多贊同,不少專家學者為此撰寫了評論文章,為漓江畫派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和實踐依據。
漓江畫派最根本的基礎已經形成,廣西畫家已基本形成自己鮮明的風格,表現在相同或相近的藝術主張、觀點、理念,甚至是性格。廣西美術力量十余年得到明顯發展和提高,一個具有延續性、傳承性的廣西畫家群體已經形成。漓江畫派畫家們都在各自的創作領域頗有建樹并產生了整體影響,紛紛在國內外舉辦畫展,外出講學、訪問、交流并日益受到美術界、收藏界、投資商和其他社會各界的關注。
漓江畫派體現的是一種“和而不同”,“同”只是把同類的、沒有區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而“和”則是多樣的統一或對立的統一。因此,盡管漓江畫派由不同畫種的畫家組成,但在畫家們的藝術作品中相統一的是堅韌的生命力和對藝術的執著精神。
(二)創新精神史無前例
多畫種融合成為歷史性的突破。漓江畫派包容了以桂林山水為創作主題的中國畫家群體、以北回歸線以南的紅土丘陵和亞熱帶風景為主題的油畫家群體、以北部灣海洋風景為主題的水彩畫家群體、以黑白版畫為主要表現手段的版畫家群體和前衛現代的雕塑家群體。歷史上存在的畫派都是單一畫種或者是同一師門的藝術傳承,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畫派的概念也需要我們再認識和再評價,這對新時期文化藝術的發展顯得尤為必要,漓江畫派緊扣時代的脈搏,注重與時俱進的特點,廣西美術界也是空前的團結,漓江畫派的畫家們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為廣西美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政府助力民間畫派開歷史先河。歷史上的畫派都是自然形成的,既無政府支持,也無組織機構,更沒有經濟實體的幫助,任其自生自滅,而漓江畫派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文化發展戰略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畫派的形成和發展都是在政府與民間的合力作用下。打造漓江畫派是一場推廣打造畫派意識的美術文化運動,也是一場打破舊畫派概念、構建新畫派概念的美術文化運動。廣西區委、區政府和美術界共同打造的漓江畫派就具有與過去舊畫派的生成與發展所不同的形式和途徑,不僅僅是依靠傳承這種單一的傳統方式,注重的也不僅僅是作風、習氣、畫種等畫派形成的常規因素,而是畫家群體的自覺意識與政府助推雙重作用力的成果。
(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每個畫派的形成,都有歷史、時代的必然,也有畫派成員自身的努力和旁人、后人的認可、肯定和界定,經過歷史、時間的淘汰、洗禮后就被社會所承認而載入史冊。漓江是廣西的母親河,其地位相當于長江黃河之于中國,大漓江的概念涵蓋了廣西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和這片土地上的文明。
漓江畫派是廣西一群具有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堅持人文理想探索的畫家,站在歷史人文與藝術脈絡的維度上,對中國南方的風景進行的獨立性、個性化的言說,在于集中展示現代南方新田園詩畫風。漓江畫派的畫家們已經用自己出色的藝術才能和不倦的探索精神,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藝術之路,成就了一個有著現代南方新田園詩風格的年輕的美術流派,也張揚了祖國南方如詩如畫的壯麗風景。
歷史永遠是公正的。一個事件,只有放在歷史的長河中,才能真正衡量出它的分量、意義、價值和影響。《漓江百里圖》被譽為漓江畫派的開山之作,但它不僅僅屬于個人,也不僅僅屬于畫派,而是屬于歷史。漓江畫派也不僅僅屬于廣西和中國,同樣是屬于歷史。漓江畫派的打造和培育是廣西美術事業發展的歷史性的轉折,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漓江畫派的文化主張,表明廣西美術在創作和理論上逐步走向自覺和成熟,同時也是美術史上獨特而多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吉登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趙旭東、方文譯,三聯書店,1998年版。
[2]郎紹君《論現代中國美術》,江蘇美術出版社,1987年版。
[3]邵大箴《20世紀北京繪畫史》,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版。
[4]郎紹君、水天中編《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文選》(上下冊),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版。
[5]郎紹君《守護與拓進——二十世紀中國畫談叢》,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
[6]潘耀昌《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
[7]阮榮春、胡光華著《中華民國美術史》,四川美術出版社,1992年版。
[8] 潘耀昌主編《20世紀中國美術教育》,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簡介】
盤莉娜(1980.11——),女,文學碩士,廣西藝術學院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美術史論、文藝理論。
【基金項目】
2015年度廣西高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時代性與個性——漓江畫派研究的學術思考》(KY2015YB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