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90年代末,泰國在遭受了一場巨大的亞洲經濟危機之后,重整旗鼓,以嶄新的面貌重新回到國際影壇,繼而大放異彩。2010年上映的《想愛就愛》,憑借其清新的敘事風格,靚麗的人物形象,講述了一段唯美的愛情故事,在其溫情的背后,更是酷兒的表達,自我身份的認同,影片正是在這樣的敘事中,贏得了大批亞洲觀眾的心。
關鍵詞:泰國電影;酷兒理論;同性戀
一、酷兒理論
酷兒理論興起于20 世紀90 年代,是目前學界相當鐘愛的一個性理論。所謂“酷兒”,是由英文“queer”音譯而來,原是作為對于同性戀的貶損之意,有“異常的,行為古怪的”意思。但是,隨著酷兒理論的形成與發展,酷兒這一概念被不斷的重新定義,并且擴大了它所包含的人群。目前,主要包括以下人群: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跨性別者、易裝者、虐戀者,以及認同并踐行酷兒理論的異性戀者。概括來說,酷兒是指那些與常態文化立場相抵牾,在性、性別或性相方面無法歸類或不想被歸類的所有生命個體。“酷兒理論”認為,在性行為與性傾向方面,人是具有多元的可能性的,反對非此即彼、二元劃分的思維模式。此外,酷兒理論這一性理論,并不是指某種特定的理論,而是來自文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的綜合,其形成和發展正是得益于這些學科的交叉和彌合。
二、自我身份的認同
酷兒理論中的第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向異性戀和同性戀的兩分結構提出挑戰,挑戰社會的“常態”,所謂“常態”就是指異性戀制度和異性戀霸權。在影片《想愛就愛》中,導演溫情的敘述了兩個同寢的大學生她們由友情走向愛情的唯美故事,影片中的同性之愛在平淡的生活中慢慢生根發芽,在青蔥歲月中,仿佛一縷陽光,暖洋洋的照進小芹和小佩的心間,在青春的朦朧、迷離、悸動中,感受愛情的真摯與美好。并且,對于同性戀這一敏感話題,導演并沒有采取激進的態度,而是在影片的平凡敘事中溫柔的展開,沒有叛逆,沒有性欲,更多的是愛的純粹和溫暖,讓觀眾不禁疑惑是否愛真的無關性別?酷兒理論中的第二個重要內容是挑戰男性、女性的兩分結構。傳統的兩分思維,在有些學者看來就是“兩分監獄”,認為它就是壓抑人的自由,而酷兒正是向這一嚴格的分類進行挑戰。其理論者認為,性身份并不是由天生的性別所決定,也沒有“真正的”社會性別,它是一種社會、歷史和文化的建構物。《想愛就愛》正是在合理的劇情中,淡化了社會性別與生理性別兩者之間的關系,用溫情的基調,平淡的故事,將小芹與小佩由普通的友情慢慢推向了同性之愛。在影片開頭,導演并沒有直接表現小芹的“T”身份,即使小芹在穿衣打扮等方面的風格表現,以及讓一開始入住的小佩就懷疑她是“T”,但是她也果斷的掀起上衣向小佩證明自己的身份,而小佩因為小芹的男性化著裝還劃了“三八線”,這都表明了小芹、小佩對于自己性別身份有著明確的認知和定位。但是在朝夕相處的過程中,小佩逐漸發現了小芹身上的許多優點,比如每天早上為她細心的煮粥,在生病時對她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照顧,相比于她的現任男朋友文哥,小芹與她反而有著更多的共同話題,相處的更加融洽與友好。而在停電時,小芹對于黑暗的恐慌,讓小佩不禁有了憐愛之心,兩人之間所做的手影游戲,更是促進了兩人之間感情的升溫。在不知不覺中,兩人的身份認知都開始發生轉變。這種同性之愛的產生并不是源于青春期的沖動和叛逆,也不是一種刺激的嘗試,而是兩位主人公在成長道路上的一種選擇和認知。雖然對于自身的認知,外界的讒言,也造成了對于自身定位的困擾和障礙。小佩知道自己的母親不喜歡女生男性化的裝扮,在自己的母親來宿舍看自己的時候,特意摘下了平常和小芹一起玩的親昵照片,害怕自己的脆弱感情被母親發現;在母親和男友知道了自己和小芹的感情后,面對母親的阻止和自身對于這份同性之愛的恐懼,拒絕了和小芹的相見。而小芹對于自己和小佩的愛情也是一直存在疑慮和困惑,針對自己對于小佩特殊的愛,小芹也一直不敢坦然面對。但是在爸爸的朋友茵姐那里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有些人是這個打扮,但不喜歡女生,有些人不是這樣的打扮,但也喜歡女生,這種事,來自你的心,并不是你的外表。”最終小芹和小佩都勇敢的接受了真實的自己,承認感情,堅持自己的選擇,在社會性別的建構中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認同。此外,酷兒理論中的超性別對于身份的挑戰具有重要意義。所謂超性別,指異裝和易性,或者喜歡像另一個性別的人群那樣生活,這樣的表現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于男性女性兩分法的質疑。《想愛就愛》中的小芹雖然在服裝上偏于男性化,但是影片并沒有采用明顯的超性別表達方式,在本質上并不完全屬于異裝或易性行為,淡化了小芹的男性化處理。在兩人相處的過程中,主人公經歷了情感的積淀,由自己的感情導致自身社會性別的轉變,瓦解男性、女性身份的明確對立,不僅使得影片的故事內容更加合情合理,也使得觀眾對于性別錯位的不適感將到最低。《想愛就愛》這部影片,將同性之愛在一種理想化的的狀態下建構出來,大學校園的純凈背景,最普通的大學生,無關社會階級,一切都是最純潔的樣子。當愛情悄然至此,經歷了年齡段該有的彷徨和無助,以及身份的懷疑和認同,這正是同性戀之間最特殊、最浪漫的情感感受,也是酷兒在泰國電影中最溫情的表達方式。
三、傳統價值觀的顛覆
顛覆性是酷兒理論的一個重要特征,它是全新的性文化的一種表達方式,向傳統價值觀提出挑戰,這其中就包括對于傳統家庭價值觀的挑戰。在《想愛就愛》中,小芹和小佩之間的愛情,最大的障礙就是來自于小佩的母親。小佩的母親作為傳統家庭價值觀的代表者,其對于同性戀的排斥、對于女性中性化的性格,一直保持著深深的抵觸。如在其去宿舍看小佩的時候,無意中見到了貿然回寢的小芹,雖然表面客氣,但是在私下告誡小佩不許和這樣的女孩子在一起玩耍;在小芹和文哥一起等小佩拿衣服回來的時候,文哥也側面表達了自己對于小芹的偏見,以及小佩母親的傳統思想,勸誡小芹知難而退,離開小佩;再如:小佩母親知道小佩和小芹的感情后,小芹鼓起勇氣去小佩家對于自己的過失和小佩道歉,并且希望兩人之間的愛情可以得到小佩母親的認可,但是小佩的母親言辭犀利,質問小芹“你希望從我這里得到什么?”這些都體現出了小佩母親的保守,而小佩面對傳統價值觀也選擇了妥協,避而不見小芹。而與小佩母親傳統價值觀對立的則是小芹的父親,在影片末尾,小佩在看到小芹在便利貼中寫給她的話后,毅然決然的鼓起勇氣,面這份真摯的感情,并且去小芹家去找小芹,小芹的父親見到小佩后,就像家里喊“小芹,你老婆來了”。這一聲呼喊,就是對于小芹開明、幽默的父親,其價值觀的最好詮釋,在他看來,沒有性別上的二元結構,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體,完全有能力選擇自己的人生,而他對于女兒的愛和理解,正是對于傳統價值觀的對抗。并且,在看到小芹和小佩和好如初后,還和自己的工人調侃,“你說我的第一個孫兒是孫子還是孫女?”此外,影片中小芹父親的朋友茵姐,也是推動劇情發展的一個重要人物,她的思想、對于小芹的啟迪,對于傳統價值觀的反對都是影片所要表達的一種重要價值觀。她鼓勵小芹遵從于自己的內心,不要在意自己的穿著打扮和外表,敢于追求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從而促使小芹敢于面對自己的愛情,直面小佩母親,去求得小佩的原諒。并且,在最后面對小佩的主動求和,小芹也遵從自己的內心,再次擁抱小佩,獲得愛情。影片在兩種價值觀對立的情況下,規避了兩者間的正面沖突,同時對于不同的價值觀,表示了尊重的態度,沒有做出二元對立的對錯判斷。因為生活本來就不存在絕對的對與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和人生,也都嘗試著在各自的寬容中獲得釋懷。可以說,雖然導演在整部故事的講述過程中,貫穿著小佩母親這一傳統價值觀的思想,但是最終主人公還是打破束縛,沖破阻礙,在小佩寫給母親的信中,看到主人公對于傳統價值觀的抗爭,在浪漫圓滿的結局中,以輕松、愉快的氛圍,向我們傳達了“愛,無關乎性別”這一主題思想,將大眾對于同性戀的傳統價值觀顛覆,賦予新的含義和認知。
結束語
酷兒理論作為一種顛覆性很強的理論,目的在于改變大眾的傳統思考方式,使所有排他的少數群體變得狹隘,使人們獲得徹底擺脫一切傳統觀念的武器和力量。 此外,“酷兒”一詞本身也并不是具有永久性的意義,這個群體并不存在一種本質主義的身份。但是相比于異性戀的霸權,它的出現也是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就像對于影片結尾圓滿的大結局,在現實生活中來說,是很難這樣實現的,但是觀眾們依然愿意去相信,現世的對抗對于傳統價值觀的顛覆。同性戀電影作為酷兒影片中的一部分,大都是采用激進、反抗的表達方式,來挑戰異性戀霸權體制, 但是在《想愛就愛》中,卻采取了一種溫情的手段,將青年人間的同性之愛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不僅使得這部影片在大眾中贏得了超高的人氣,更是暗示了酷兒理論的強大生命力,為我們昭示了新世紀的曙光。
參考文獻:
[1]李二仕.酷兒理論與電影[J].當代電影,2009(6)
[2]備聞.性之后?——當前酷兒理論研究狀況[J]外國文學評論,2008(2)
[3]曹池慧.酷兒理論探析[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7)
[4]鄧珍珍.結合酷兒理論分析當代華語同性戀電影[J].電影評介,2013(5)
[5]郝嬪嬪.溫情策略下的酷兒表達——淺析泰國電影《暹羅之戀》和《Yes Or No》[J].美與時代(下)2011(11)
作者簡介:
修芳芳:女,(1995,11—今)河北廊坊人 遼寧大學廣播影視學院在讀研究生。